海北州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2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海北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草原生态保护性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共落实禁牧草原1180万亩,草畜平衡2398.8万亩,完成牧草良种补贴68万亩,牧户生产资料补贴14531户,核减超载牲畜102万羊单位;共发放补助资金84031万元,涉及牧户48462220355人,牧民户均年受益3500元左右。到2015年底,全州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比上年提高5%,天然草原可食牧草平均产量达262.7公斤/

一是强化草原生态治理,加快草原植被有效恢复。通过实施草原禁牧还草、草畜平衡政策、黑土型沙化草地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禁牧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依托草原和优质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和半舍饲养殖。2012建立了年投资500万元的草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草种统配、机械购置及草业发展;累计投资663万元种植高产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饲草基地23.2万亩,平均亩产鲜草达3400公斤;投资800万元重点扶持万吨以上饲草料加工厂4家;投资140万元推广新饲料3000吨;投资110万元建成青贮窖100个。

三是强化禁牧减畜措施,探索绩效管理机制。为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的有效办法,全州开展了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实行完全禁牧和阶段性禁牧,强化了禁牧减畜监管措施,建成县对乡、乡对村、村对管护员、管护员对牧户的四级绩效考核网络,确保了补奖政策的落实。

四是切实加强督促检查,不折不扣落实补奖政策。加大对补奖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深入乡、村及牧户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充分发挥好草原管护员的作用。

五是强化组织化程度,牧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加大草原保护和舍饲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畜群结构,集中饲养、订单销售,加快牲畜周转,加快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创建专业合作社882家,家庭牧场214家、种养大户175家,集体经济农牧民参与度达到96%,合作社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率提高了55%,人均纯分红达到980元。2015年,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99元,增长10%

六是加强新型农牧民培训,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以培育新型农牧民为目标,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项目,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牧民技术技能,使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牧户数量大幅增加,扩大就业渠道,加快了转产转业步伐。

七是完善草原承包工作,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州草原承包及草原使用证发放工作全部完成,并组建草原纠纷排查组和设立乡级草原管护站,充分发挥三级联动机制,完善和规范草原承包工作,解决和排查草原权属纠纷、界限不明等问题,草原承包经营不断完善,巩固了草原承包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八是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确保了后续产业的稳步发展。积极扶持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农牧业生产资料的有机整合,建立龙头企业+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积极开展高效养殖工作,实施羔羊早期断奶、六月龄出栏、两年三胎、一年一犊、划区轮牧等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加快牲畜周转,逐步向智慧牲畜牧业方向发展;依托生态移民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通过集中定居等方式,改善牧民群众就医、子女上学等生活水平,同时也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效解放了部分劳动力,通过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牧民技术技能,使从事餐饮、出租车司机和牲畜贩运等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牧户数量大幅增加,加快了转产转业步伐,使牧民群众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