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余只到3400余只普氏原羚见证青海湖生态之变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6日 消息来源:

                图片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图片
                             ↓公路沿线的普氏原羚。本版图片均由西海全媒体记者 祁晓军 祁宗珠 摄
                   图片
↓凝望。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有一种羚角对称、臀部呈白色桃心状的羚羊,它就是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普氏原羚。最新监测显示,普氏原羚种群由2007年的300余只增加到2023年的3400余只,17年间增加11倍。普氏原羚种群规模不断壮大的背后,是青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种群不断壮大

清晨时分,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一束火红的阳光洒向青海湖洁白的冰面。伴着初升的太阳,栖息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保护站的普氏原羚迎来了新的一天。

“吱、吱、吱……”一阵鸣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放眼望去,一只健壮的雄性普氏原羚昂着头,飞快地跑向不远处的雌性普氏原羚。看到飞奔而来的雄性普氏原羚,数十只雌性普氏原羚驻足凝望,静观即将发生的一幕。

“眼前的这片草场是这只雄性普氏原羚的领地,它刚才向周边的雌性普氏原羚发出求偶声。”一旁的青海湖南岸保护站工作人员阿德仁说。

进入小寒节气,天气越来越冷。此时,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迎来交配的季节。这两天,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的巡护员加大巡护频次和力度,让普氏原羚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交配。

看着眼前自由生活的普氏原羚,阿德仁想起小时候的事。阿德仁自小生活在青海湖畔,小时候,普氏原羚俗称为“黄羊”,那时,湖畔的山坡以及湖东岸随处可见觅食的普氏原羚,后来却渐渐消失了。

阿德仁眼前的普氏原羚,是7年前从青海湖北岸保护站整体迁移而来的。201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水域面积持续增加,位于青海湖鸟岛的青海湖北岸保护站的普氏原羚驯养繁育草场被湖水淹没,已无法保证普氏原羚的救护和繁育需求。2017年12月,28只普氏原羚分两批从湖北岸迁移到湖南岸的保护站。

随着这批普氏原羚的到来,以前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江西沟林场被纳入它们的栖息地。青海湖南岸保护站面积也从两个篮球场大小扩大为两百多个足球场大。自从成为普氏原羚新的栖息地后,原本的农场成了普氏原羚生活的家园。阿德仁说,迁移到农场的普氏原羚有专人守护,它们不愁吃喝,野狼、野狐、野狗等天敌很少危及它们的安全。

这群普氏原羚的到来,让阿德仁和同事们欣喜不已。“普氏原羚机敏、可爱,很让人喜欢。这些年来,大伙一直守护着它们。”阿德仁说,让人惊喜的是,2018年,一只普氏原羚产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这在以往是没有监测记录的。

每年的交配季节,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的巡护员王兴军和黄卓么杰也格外忙碌。王兴军说,现在保护站是由围栏圈起来的几百亩草场。每天早上到草场后,他们先检查围栏有无破损或被盗的痕迹,查看底部有没有漏洞,或者有没有其他野生动物闯进来,然后再清点普氏原羚的数量。到了中午,他们会去草场给饮水槽添水。

2018年12只,2019年16只,2020年18只……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青海湖南岸保护站救护繁育的普氏原羚种群越来越壮大。在王兴军看来,这样大的改变得益于良好的保护,到2023年年底,南岸保护站救护繁育的普氏原羚达到90多只,创下新纪录。

青海湖北岸:首个普氏原羚救护监测中心建成

一路环湖绕行,到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小镇时,一座造型独特的“双子塔”格外醒目。这便是新建的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的瞭望塔。

登上瞭望塔,目之所及皆是枯黄色的草原。这是一片平坦的草地,其间分布着大片沙棘灌木丛。从地图上看,这里属于哈尔盖河冲积扇。一群群普氏原羚在草地和灌木丛中吃草、漫步、追逐。成片的灌木丛,有助于普氏原羚产崽或躲避天敌的追逐。

求偶季的雄性普氏原羚很少进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追逐雌性普氏原羚。追逐者在草地上腾起一阵阵尘土,鼻子喷出的气体,在冬日寒冷的清晨里凝成一股股白气。

瞭望塔下的一片草滩上,约二十只雌性普氏原羚正在悠闲地觅食。看到瞭望塔上移动的人影,它们慢悠悠地向远处走去。

转身眺望另一侧时,在315国道另一侧的草地上,有很多普氏原羚。“它们正在吃投喂的牧草。”一旁的工作人员当增卓玛说。

透过长焦望远镜,能清晰地看到三十余只低头吃牧草的普氏原羚。当增卓玛说,到了冬春季,草木枯萎,普氏原羚填饱肚子要比夏秋季节花费更大的精力,县林草部门会组织人员到普氏原羚的栖息地投放牧草,帮它们度过难熬的冬天。

哈尔盖草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普氏原羚理想的,也是最大的种群栖息地。为了让普氏原羚自由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刚察县政府等多方合力修建了人工通道、饮水池,以及在315国道两侧设立醒目的标识牌等举措,保护公路两侧的普氏原羚。

继续沿着315国道往东走,在公路一侧的洼地里,数十只普氏原羚在低头饮水,与过往车辆的距离仅隔十多米,显然,它们已经习惯了眼前的生活。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普氏原羚保留野性,除了人工修建“生命通道”、饮水池外,他们会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让精灵们自由地生活,促使它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普氏原羚是一种恋家的动物,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从这几年哈尔盖一带的监测数据分析,普氏原羚数量稳中有增,说明哈尔盖一带的普氏原羚栖息地得到了较好保护。”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为加强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恢复,开展好普氏原羚野外救护、保护监测、科普宣教工作,2021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资750万元,建成了860平方米的青海湖哈尔盖保护站救护站点、两座普氏原羚救护监测及防火瞭望塔等系列救护设施。首个集普氏原羚救护、科研、监测、社区宣教为一体的普氏原羚救护监测中心也在青海湖北岸拔地而起。

从最初的零散保护,到现在的一体化保护,如今的环青海湖地区,成了普氏原羚名副其实的生活家园、心灵家园。

相关链接

普氏原羚曾是一种广泛生活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高原野生物种,内蒙古高原、贺兰山区、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一带都有分布。上世纪末,很多地方的普氏原羚消失,目前,只有在环青海湖地区尚有分布。

1999年,普氏原羚被中国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列为极危级动物。此后,普氏原羚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至2005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5大工程之一。近3年来,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稳定在3000只左右。

2021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发现,普氏原羚在青海湖流域的刚察县哈尔盖铁路、青海湖农场、鸟岛区域、甘子河铁路、共和县元者村、湖东种羊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快尔玛乡、生格乡等15个区域有分布。

作为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家族的不断壮大,与环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密不可分。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长的背后,更离不开保护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


来  源:西海都市报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