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换届)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消息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2011年8月12日在刚察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县长  晁世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过去的五年,是刚察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一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奋斗,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的新景象。

(一)审时度势,明确发展思路。

“十一五”开局之际,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谋发展,重新审视自身发展优劣势,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突破口,依据资源优势,提出了以畜牧业、工业、旅游业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发展思路。这与州委、州政府确定的“把海北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能源资源开发基地和高原生态旅游基地”的功能定位相吻合,这是全县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刚察发展实际,有力推动了刚察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畜牧业方面,以巩固牧业基础地位,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为核心,提出了在国家扶持下全力建设“一个园区、六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刚察县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得到了省州党委、政府的认可。目前,《规划》已通过省农牧厅批复实施,并上报农业部立项,以期尽早将刚察县列入农业部、青海省“部省联点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县。工业方面,对热水老工业区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提出了园区经济的发展思路,适时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结合实际对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编制完成了《青海省热水煤炭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并经省政府同意,由省经委批复实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园区规划现已列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专项规划、园区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园区之一、园区建设已纳入《青海省工业“双百”行动实施意见》,工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强势推进刚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撑产业。旅游业方面,面对青海湖景区管理体制的变化,依据实际提出了主打鱼文化、祭海文化和高原海滨藏城“三大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特别是依托浓郁的藏文化旅游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在着力打造“高原海滨藏城”品牌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及时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措温波藏城建设近期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复实施,藏城建设也同步纳入全省16个重点发展城镇之一。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五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质量和规模同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年均增长13.3%,比“十五”末翻1.3番;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亿元,年均增长2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年均增长13.6%;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年均增长38.4%,比“十五”末翻2.34番,5年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3倍;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01万元,年均增长31.98%,比“十五”末翻2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亿元,年均增长15.8%,比“十五”末翻1.06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82元,年均增长16.17%,比“十五”末翻1.08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52.09元,年均增长17.2%,比“十五”末翻1.15番。全县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投资规模和财政实力均比“十五”末翻一番以上。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三大经济板块”建设。

——农牧业板块建设突显新亮点。依据《刚察县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多方争取资金,由山东省青岛龙海集团投资3.5亿元的牛羊肉精深加工区已开工建设。投资8885.6万元,逐步实施了“六大基地”建设任务,先后建成草产业基地1处,种植优良牧草1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处,组建藏羊核心选育群30个、牦牛良种繁育核心群20个;建成暖棚774幢,牛羊育肥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建设开始启动,开发新型畜产品包装5种;“刚察县-四川大学产学研一体科技推广平台”建立后已在推动科技兴农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坚持把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做为农牧区改革的突破口,结合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全县31个行政村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工作全面铺开,成立经营小组230个,参与户达2036户,占全县农牧户总数的31%;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73个,基本形成了“政府推动、村社牵头、群众认可、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建立完善了推进集约化经营的长效政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出台了《刚察县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考核促进办法》,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对开展集约化经营的乡镇、村进行考核奖励,金融部门积极提供信贷支持,缓解了集约化经营参与群众和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紧缺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各村开展集约化经营的积极性。探索尝试和全面推广畜产品销售物流新模式,“刚察大白毛”集中竞拍和活畜集中销售已成为农牧民增收新渠道,连续四年成功竞拍“刚察大白毛”1701吨,实现收入1445.9万元,增收184.68万元;订单销售牛羊收入5117.9万元,增收146.49万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18.8万元,扶持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建设和劳动技能培训,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农牧区特困户扶贫示范工程、整村推进项目等有效举措,7800多名贫困农牧民初步实现脱贫。同时,进一步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了游牧民定居、退牧还草等工程,建成各类暖棚2852处、围栏565万亩、住宅1860套、购置农机具7747台(套),农牧业总投入位居全州前列,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累计投资1.6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23.43公里,修建桥梁49座,修建农牧区客运站点5处,全县已通公路行政村达到26个,公路通达率从16%提高到84%;累计投资4245万元,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农田草原节水灌溉等工程,建成保温式土井580眼、管道186公里、引水枢纽9座、蓄水池8座、供水房99座,新建、改造灌渠16.5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初步解决了1.5万人、3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人畜饮水半经缩小到0.8公里;总投资6008万元实施了农牧区“户户通电”工程,架设10KV线路278公里,低压配电线路744公里,配电变压器94台,解决了18个村1977户的通电问题,全县村级通电户从30%提高到83%。

——工业板块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据《青海省热水煤炭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790万元完成了1.17公里园区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完成了投资1.03亿元的110千伏电力线路建设任务,实现了110千伏刚察至热水双回路,提高了电网保证率;投资990万元、长1.72公里的园区道路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当中,年内即可投入使用;累计拆除废旧、违章建筑物1051间、2.73万平方米,为园区建设开辟了发展空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热水煤炭产业园区规划》、《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待批复后即可组织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引进到位资3.8亿元青海义盛选煤限公司、青海盛鸿矿业有限公司10家从事煤炭洗选、加工及物流的企业相继入驻园区;北京京能等4家从事煤矸石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企业正在积极办理和筹备入园前的各项手续。一批极具开发潜力的工业企业相继入驻,为我县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产业集群发展优势逐步显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5%,比“十五”末翻3.35番。

——旅游业板块建设呈现新活力。依据《青海省措温波藏城建设近期规划》,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城镇建设项目71项,县城“四横六纵”为主干线的城镇公路网基本建成,一大批新型住宅小区相继落成,临街建筑外立面改造、水源地建设、集中供热、主干道路供排水、商业步行街、星级宾馆、文化休闲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镇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吸纳人口和辐射聚集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为高标准推进藏城建设,提出了以“坛城”为中心的藏城核心区建设思路,投入395万元完成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山东青岛龙海投资集团将投资3.5亿元,利用3至5年时间对措温波藏城核心区进行开发建设。涉及核心区建设建筑物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地标性建筑正在加紧设计和项目申报当中。狠抓了城镇监管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开展了集贸市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有效治理了商铺占道经营、污物乱倒、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同时,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强对整治区域的后期监控管理,整治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狠抓城镇亮化、绿化工作,及时更新了路灯、环卫设备等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96万元栽植各类苗木57万株,绿化总面积达到41.8万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大有改观。积极顺应青海湖景区管理体制变化,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确定了“主打生态旅游,开拓文化品牌,挖掘优势景点,全力打造环湖北岸旅游服务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设立了十大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明确了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举措。通过主打观鱼祭海高原海滨藏城三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实现了仙女湾景区、沙柳河景区、高原海滨藏城之间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相互利用。仙女湾景区自投入运营以来,通过广泛宣传推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重点在“挖掘湟鱼文化,开发沙柳河景区”上下功夫,投资2850万元完成了“湟鱼家园”景区建设任务,为提高旅游承载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累计投入各类宣传经费600余万元,成功举办了青海湖观鱼放生节、青海湖圣水沐浴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利用网络、媒介、展会等宣传平台,强化了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了刚察的对外知名度;首次恢复了传统的民间祭海活动,使“青海湖祭海”这一传统宗教民俗文化在刚察草原上得以传承和发扬。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147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2.05倍。

(四)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全县软硬件建设稳步推进。

——财政金融实力有了新提高。积极培植财源,广辟税收渠道,全县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024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4101万元,年均增长31.98%;转移支付资金争取力度不断加大,由2005年的0.0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3亿元,年均增长85.5%;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公共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0.8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63亿元,年均增长51.1%。“十一五”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957万元,较期初增加16135万元,年均增长40.22%,翻2.12番;其中,“三农”贷款余额19043.5万元,较期初增加14470.5万元,年均增长33.02%,翻2.06番。财政金融健康发展,有力支持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了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设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978万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环湖生态河道治理等工程,完成荒山种草2.5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封沙育草1.8万亩,工程固沙3600亩、河道整治112公里、修建防洪堤22公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封湖育鱼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偷捕、贩卖湟鱼资源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等制度,有效保护了湟鱼资源。进一步加大了环保执法监察工作力度,重点对全县煤炭企业、非煤工矿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两个零排放”(污水零排放、粉尘零污染)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重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结合环境保护与资源整治百日执法行动等专项活动,对热水地区私设储煤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农牧区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乡村债务化解等工作,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和服务“三农”方式的改进。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质量监督评比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质量监督评比,项目实施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涉农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配备了管护专干,组建了稳定、精干、高效的农牧区基础设施管护队伍,确保了农牧区涉农公共基础设施有人管护、有钱管护、有方管护、有章管护,并逐步趋于规范化、常态化。

(五)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投入逐年扩大。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民生、社会事业上,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累计投入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民生领域的资金达到6.7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70%。在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牧区的同时,提高了“三农”投入比重,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1.6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11.3%。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累计完成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06亿元,化解“普九”债务726.3万元。率先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落实政府平台贷款资金7700万元,争取校安工程、二期初中建设等项目资金1510万元;在全县公益性岗位中公开招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123名,完成培训并按岗位需求分期实施聘用上岗,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启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规定》,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基层教师、学校奖励补助等,促进了全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全县中小学实行了公开选拔校长、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城乡教师交流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了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财政性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累计达到2.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72.12%,累计投入“两免一补”经费216.1万元、中小学公用经费936.9万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1517.9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受益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55%,“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开展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狠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稳步开展,试点单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5%;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农牧民参合率连续五年实现全覆盖,参合农牧民人均筹资标准经5次提高达到315.7元,全县累计筹集基金1552.2万元,为9.79万人次累计补偿医药费1210.2万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3%;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参保率达到85%。开展了农牧民基本信息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建档率达到93%,电子信息化建档率达到76.3%。挖掘整理传统藏医药,成立了县藏医院,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加大,累计投资2580万元实施了县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认真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累计为2100户农牧民发放奖励补助金517万元,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3‰以内,2009年在全省牧区率先取得计划生育“标兵县”称号。

——文化事业态势良好。累计投入资金90万元,制作出版发行了音乐光碟《纯蓝梦境—刚察礼赞》、地名文化释义书籍《神湖记忆》、画册《蓝色绝恋》、书刊《诗意青海湖》、电视专题片《影像刚察》、《开湖之谜》等系列文化作品,电视专题片《开湖之迷》、《依恋仙女湾》分别获2009年度全省广电新闻、文艺一等奖。成立了刚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刊发行汉文版《西海文艺》、藏文版《措温波文艺》;认真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刚察大寺和沙陀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刚察藏戏”和“西海拉什则祭”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文化事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每年安排资金53万元,用于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文艺创作、民族竞技体育等事业发展和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旅游文化产品。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投入20万元成立了梦之湖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了以原生态藏族文艺为主的刚察草原艺术团,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初步解决了未通电地区农牧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827万元,实施了县广播电视大楼、乡镇综合文化站、县城有线电视光缆线路改造等项目,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通信网络“村村通”,截止“十一五”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942人,增长59.1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安置就业问题,累计公开招录公务员27名,专业技术人员115名,接纳高校特设岗位27名,安置复转军人25人,安排61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仙女湾景区、鸟岛景区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在了全州前列。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见习岗位等措施,不断扩大就业渠道,累计安排大学生村官26人、“三支一扶”岗位18人、安排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315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902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通过召开企业用工签约会、开展建筑工地直培等一系列举措,组织引导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646.64万元。城镇、农村低保工作不断推进,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通过3次提标扩面,城镇低保人数由947户、2521人增加到1222户、2859人,月保障线提高到203元,累计发放低保金2575.5万元;农村低保人数由566户、1700人增加到1147户、2679人,年保障标准提高到1140元,累计发放低保金806.6万元。将全县2969名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和大病医疗救助范围,为293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保健费24.21万元。全力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工作,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保率达到81.36%。投资1.52亿元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农牧民太阳能住宅示范工程等惠民工程,解决了2603户农牧民和494户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难问题。调整了村干部报酬、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及政法系统各类津贴;全县职工住房公积金财政配套缴存比例提高到12%。社会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活动深入开展,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受到社会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狠抓市场监管工作,市场供应和价格涨幅基本保持稳定;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发展,杜绝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各项保障工作,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物价、气象、统计等工作得到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档案、地方志、老龄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维稳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打击和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了3个非法组织。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维稳经费145万元,同时,每年还投入不少于10万元的工作经费,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促进了维稳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认真落实“法律七进”、“三调联动”和“三官两员”进村入户等制度,扎实推进平安刚察、和谐刚察建设,顺利通过了省级“平安县”达标验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大接访和矛盾调查排除机制,妥善调处4起长达20余年的草场纠纷和1起长达14年之久的宗教纠纷,使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落实各项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通过州级领导联县“大接访”等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大了“平安寺院”建设力度,全面落实宗教寺院民主化管理工作,将寺院各项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逐步解决了寺院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问题,每年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寺院维修,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20万元,对各寺院经堂进行了维修;落实了寺院民管会主任和成员工作报酬,将所有在寺僧侣全部纳入了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范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僧侣纳入了农村低保、五保供养范围。

(七)政府效能逐年提升。

围绕建设“五型政府”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自身建设不放松。把《政府工作报告》分解为政府工作要点,严格进行跟踪问效和督查,政府执行力有了新的提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正确履行职责,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对政府重大决策实行主动报告制度,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历年办复率均为100%。着力强化政务督查、目标考核、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有针对性地举办了鼠疫防控、森林草原防火、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等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刚察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成绩值得珍惜,经验更加可贵。回顾总结五年的政府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有四条经验需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是加快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五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加快对县域经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力建设“三大经济板块”——这个符合我县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更新观念和转变工作方式,从而形成了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确保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有效推进。二是加快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五年来,我们紧紧依托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和调整农牧、工业、旅游等产业,培育和构建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框架。在保持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热水煤炭资源和环湖旅游资源优势,狠抓工业、旅游业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必须依托项目支撑。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抢抓机遇争投入,招商引资上项目,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项目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农牧业产业化基础,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四是加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有计划地解决了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就医、就学、行路、取暖、饮水等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后续主导产业,群众增收空间有限,村干部、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缺乏项目支撑,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仍然缓慢。二是工业园区的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建设资金主要靠项目争取和县财政的部分投入,不能满足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园区骨干道路、供排水管网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入园企业的发展需求,资金不足和融资能力不足已成为园区发展最大的瓶颈。三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重点景区和城镇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缺乏;藏城建设投资渠道单一、项目落实难度大;旅游文化商品的开发、生产、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四是涉及教育及民生发展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游牧民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五是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难度仍然较大,大中专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中每一次思想解放和发展思路的确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次成功实践都凝聚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各族干部、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向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省州驻县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刚察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们,向各位代表、委员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州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和县委十三届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热水省级煤炭产业园区和措温波藏城文化旅游区“三大经济板块”建设,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380万元,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7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31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99元,年均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8‰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

纵观“十二五”,机遇与困难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一方面,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将继续带来发展机遇,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山东省和神华集团对口援建刚察县,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和物资等方面给予援助,这有利于我县农牧区社会事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获得支持,促进发展; 国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形成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将促进地区实现共享式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新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周边地区的竞相发展,凸现出我县经济发展的劣势和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大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珍惜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珍惜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优越的区位交通等支撑条件;珍惜全县上下推进科学发展、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我们坚信,有县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只要积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就能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就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三、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依据“十二五”规划,2012年,我们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继续强势推进“三大经济板块”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着力强化“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强势推进“三大经济板块”建设,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建设进程,实现农牧业经济新跨越。

一是全力以赴打造“一个园区、六大基地”。充分利用3.5亿元招商和援建资金,加快生态畜牧业畜产品加工(扶贫)产业园建设,力争2012年6月底前完成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生产,当年底加工畜产品2000吨、奶制品50吨、菜籽油200吨、羊毛被5万床。通过加快园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实体,逐步形成产业园辐射带动“六大基地”、基地引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农牧户参与的农牧业产业化体系,促进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方面,要继续以秀脑地区良种繁育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带动核心群牧户发展良种繁育经济,增加选育藏羊核心群10群,优质母羊2000只,选育优良种公羊60只;建立完善种畜个体档案,完成申报良种推广许可证;当年底完成推广一级藏系种公羊1500只、一级牦牛种公牛300头,促进良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草产业基地建设方面, 继续在退耕还林还草地种植一年生牧草7.8万亩、多年生牧草3.17万亩,为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扶持已建成的饲料加工厂规范生产工艺,年加工各种饲料达到30万吨;全县9个牧草种收队年加工收贮饲草料达到500万吨。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建设方面, 积极争取项目,在县城建设更加规范、便利的能够辐射周边的畜产品交易市场,并以此为依托,以刚察“大白毛”集中竞拍为主要形式,开展畜产品订单销售和开发特色产品,开发新型畜产品包装,形成规范的大白毛、活畜订单交易机制。牛羊育肥基地建设方面,继续完善现有的28处育肥基地,新建标准化暖棚150幢,配套饲草料储备加工、疫病防治、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形成5-6个年育肥出栏5000只以上的育肥场,使全县舍饲半舍饲育肥量达15万头只。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要继续按照《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的要求,围绕试点户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定居房、围栏、暖棚、注射栏、羊板粪发酵池等设施建设,在全县新增4个绿色畜产品养殖示范点,辐射带动各乡镇加快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模式,年底完成1-2个村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科技培训基地建设方面,要继续以县科技牧场形成的五个示范小区和一个培训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年培训农牧民500人次。

二是扎实有效地抓好集约化的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效益增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继续抓好集约化经营的深化提高工作,加强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专业组织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要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中打破传统行政区域界限限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生产资料跨区域集约的路子。继续大力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形成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力争更多的农牧业经济实体和专业组织参与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竞争、发展生产;鼓励金融部门继续大力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解决农牧区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注重加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真正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坚持推进农牧区改革这个发展导向,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牧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产业化经营理念的宣传教育,努力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加强对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社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促进村社干部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使之能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

三是继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省、州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牧区配置、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重点办好秀脑、瓦颜、外疆及青大麻地区的水、电、路、房等农牧民最期盼解决的实事,不断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重点围绕休牧禁牧、草畜平衡,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继续抓好新农村新牧区示范建设工程,解决好住房设计特色不鲜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和游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配套问题,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衔接工作,在落实好山东威海市和神华集团对口帮扶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科学制定扶贫综合开发规划,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热水煤炭产业园区建设进程,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走势,认真研究国家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扶持政策,加强与省州发改、交通、经贸、建设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以项目为依托,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争取建设热水园区奥凯路、贡公麻路和园区供水等工程,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效降低企业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让落户园区的企业安心建设和发展生产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帮助已落户企业解决运输、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的困难,确保总投资9500万元的青海海润选煤有限公司300万吨洗煤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的青海瑞众商贸有限公司120万吨尾煤加工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青海颐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00万吨洗煤厂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青海盛鑫公司300万吨洗煤项目等工程项目建成并投产。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做好重点签约项目的落地工作,力争北京京能集团2×30万千瓦矸石热电联产、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20万千瓦光伏发电、青海刚察有益煤业500万吨洗煤等项目尽快落地,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大会精神,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争取更多企业入驻园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构建以煤炭洗选和煤炭综合利用为主,电力、风能、建材等齐驱并进,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次联动的区域型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快措温波藏城文化旅游区建设进程,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新增长。

高标准推进措温波藏城建设,加快以“藏城圣坛片区、藏情天堂片区、高原海滨藏寨片区、生态林卡片区”为主的“青海省措温波藏城精品核心区”建设,充分利用好山东青岛龙海集团3.5亿元的招商资金,有效用于藏城核心区商业街、民居、地标性建筑、道路等开发建设。2012年,争取完成核心区商业街及3.3公里主街道建设任务,“藏寨片区”主体框架及水、电、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藏城核心区雏形初步显现。进一步加强同省州相关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重点抓好城镇交通、电网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的长远发展开拓空间,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城镇开发和建设,鼓励投资商到藏城核心区开发建房,引导有经营意识和一定技能的农牧民“离耕”、“离草”,到核心区购房、务工经商,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吸引农牧区富余人口向核心区集中,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紧完善景区、景点的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全力打造“湟鱼家园”为主的“鱼文化”和以“祭海”为主的宗教文化品牌,鼓励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继续研发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努力把我县建成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鱼文化”、“祭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以青海湖鸟岛旅游文化网、中国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和青海湖裸鲤(国际)增殖放生协会等为载体,借助“青海湖观鱼放生节”、“青海湖祭海盛典”等节庆活动、旅游产品展示会等各种平台,把刚察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特色景点打造出来、宣传出去,提升对外知名度。

(二)继续抓实抓好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倍加重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积极争取项目,配足配齐布局调整后各学校的办学设施,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认真抓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建设,改善育人环境和提升教育形象。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布局调整后学生不流失,巩固“两基”迎国检成果。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全面加强学校全程、全员管理、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狠抓教师培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规划,为如期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创造条件。全力实施好青海藏区“双语”学前教育项目和农牧区学前教育推进试点工程,力争在全县建成县城中心示范幼儿园1所,普通幼儿园1所,乡镇(场)中心幼儿园6所,村级幼儿园11所,村级幼儿教学点11所。全面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力争改扩建6所学校校园网,改善和建成6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确保教育信息技术覆盖率100%。

——倍加重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视县藏医院建设任务,着力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干预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201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人口结构得到改善。

——倍加重视提高文化承载能力。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说,继续挖掘开发石刻、民间藏戏、传统祭海和民族服饰等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充分做好藏城民族博物馆开馆前的资料搜集等准备工作。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加大民间手工艺品加工业、宗教用品加工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群众性文化体育场馆、民族赛马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广泛开展以体育健身娱乐、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体育比赛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

——倍加重视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积极争取各类培训项目,适度整合各类培训资金,根据农牧区劳动力的特点,做好培训前的摸底调查、宣传发动和培训后的跟踪就业等服务,通过工地直培、定向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并根据现有企业和新引进项目的用工需求组织培训,做到培训与企业需求对接、与就业对接,切实解决本地企业用工不足、当地剩余劳动力不能就近、就地就业等问题;继续加强与本县企业间的劳务协作,开展“企业用工签约会”和劳务推介活动,加大转移输出力度。

——倍加重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各类就业政策,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援助,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动态援助机制。推进城乡养老扩面提标、低保调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扩大新农保工作成果。加强对残疾人、农牧区特困群众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继续狠抓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扎实做好六项工作,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强化项目建设。重点争取落实2012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设施畜牧业建设、泉吉乡切吉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沙柳河果洛藏保温式土井工程、三乡两镇机井工程、哈尔盖镇塘曲灌区引水枢纽工程、藏城核心区主次干线道路建设、(尔盖)至切(察)线、青(垭口)至亚(贡麻)线、县医院血库建设、各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项目,沙柳河“湟鱼家园”生态保护、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河道治理工程等项目继续保持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势拉动。按照“十二五”规划、《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热水煤炭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措温波藏城近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精心谋划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开发、城镇建设、水利、交通等项目,安排专项经费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衔接争取力度,做到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加快续建项目进度,力争项目投资工作再上新水平。

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沙漠化治理项目、湿地保护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继续加大青海湖湟鱼保护力度,强化湟鱼资源保护工作。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门槛,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及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任务。严格执行煤炭企业准入制度,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坚持做好“两个零排放”和重点工业污染源、重要污染物排放达标工作。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水煤炭产业园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快园区储煤园等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强化私设储煤场清理整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强化改革创新。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健全政府采购规则和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作。加大民生投入,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比例不少于全县财政支出的70%。完善财税奖励政策,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经济新跨越。进一步推进农牧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模式,实现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管养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深化涉农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层层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

着力强化城乡一体化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乡镇、村社以及广大住户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各类集中住宅小区的社区化管理水平。坚持资金继续向乡村倾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努力改善集镇面貌;进一步搞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创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强化城镇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整治活动,强力整治城乡“乱停乱放、乱设乱摆、污物乱倒”等行为,推动城镇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品味。

着力强化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应急管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故;认真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及防汛工作,全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作用,不断深化“三排查,三落实”工作,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群众普遍关注的赌博、偷盗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打击;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法治县、乡镇、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30%以上。健全完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试行矫正工作。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完善寺院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宗教寺院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稳定措施,努力维护全县大局和谐稳定。

着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建设团结干事班子、培育激情干事队伍、弘扬踏实干事作风的“三个干事”新要求,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促进干部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不断提高岗位履职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急为群众所急,想为群众所想,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积极推进效能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及时报告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听取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刚察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赋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让我们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刚察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