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昔日神话变现实—— 来自海北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推广一线的报道(上)
盛夏7月,广袤的青海湖畔草肥羊壮。
从海北藏族自治州草原传来喜讯:今年全州建立的30多个示范点培育的数千只当年6月龄羔羊陆续出栏,平均体重达到了40公斤左右。
乍闻消息记者惊愕:这些年畜群周转加快,慢说是当年羔羊,就是成年羊也罕见有40公斤的。
眼见为实,记者赶赴青海湖畔的海北州刚察草原采访。
映入眼帘的是刚察县伊克乌兰乡亚贡麻村牧民卓玛太家的羊群。仔细辨认,棚圈里貌似成年羊的200多只体格健硕的藏系羊的确是当年羔羊。特意找来称过重了两只,一只43公斤,另一只38公斤多。接着记者又赴另外两个乡查看,事实确凿,毋庸置疑。
据悉,这一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成果主要由青海大学科研团队研发,通过实施一系列新的养羊方式,缩短生产周期,六月龄羔羊即出栏,一般体重可达35公斤以上,每只羔羊可实现再增收200元纯利的巨大效益。
而且,这种新的高效养畜法,在海北州的刚察、海晏、祁连、门源四县均已规模化试点。并迅速成为许多牧民竞相学习的自觉行动。
刚察县委书记公保扎西介绍:“我县与青海大学专家合作,2011年选择3个示范点进行规模化舍饲养殖取得成效后,今年又在全县筛选了17个示范点,组建5230只母羊开展试验。新养殖法巨大的效益吸引了牧民的目光,现在全县25个合作社都有牧民自发加入新型养殖行列。为此县上还投巨资建大型饲草料加工厂,以加速推动全县生态畜牧业转型。以此为契机,刚察畜牧业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这场掀起海北草原的科技革命,不但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更主要的是开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历史再一次悄然嬗变。
如果说,人富、草美、羊壮、居安是青海草原牧民的梦想,那么以解决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人畜矛盾难以协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就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现实途径。
步入这条路径,自然离不开科技创新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自2008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经过5年多的历程,当前已全面完成探索推进阶段,正式转入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此时,在省农牧厅和海北州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侯生珍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实验区各有关方面协同,历时5年,成功研究出我省独创的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成为转变我省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又一重大突破。
二
对我省来说,这一科研成果可谓恰逢其时。
当前,随着牧区人口不断增多,传统草原畜牧业经营粗放,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一方面对保护草原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势必造成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的压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保持牛羊生产提质增效、确保牛羊肉市场供给、保障老百姓“菜篮子”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6月1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菜篮子”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畜牧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以保供给、求发展、促和谐为目标,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区两新”战略的总体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要减畜减压保护草原生态,又要增加牧民收入、增加畜产品有效供给。在“两难”抉择中实现“双赢”的路径在哪里呢?
“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海北分管农牧工作的副州长更藏对记者说。
而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应运而生,无疑为这一路径的顺利实施找到了有效的着力点。
“摸索了20年藏羊补饲技术,虽然有些成果,但羔羊两月就能断奶,对我来说只是个神话。”两年前,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海湖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马全义,对侯教授推广的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难以置信。但一年后,县内三家养殖户的600只藏母羊齐刷刷产出595只羊羔,两月龄断奶后按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喂养,6月龄时活重均达到35公斤以上的事实摆在面前后,马全义这才相信科技创造的奇迹。
从怀疑到深信,马全义这个善于摸索的养羊土专家,开始对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去年6月如愿成为县上的推广示范户,他安要求组成200只的母羊群进行高效养殖,另外还自筹15万元将剩余的500只母羊分成两群按配套技术进行饲养。如今,678只6月龄的羔羊活体已平均长到40公斤左右。经他计算,过几天出栏后将增收15万元,每只比传统羔羊多增收200多元。
随行的海北州牧科所所长保善科介绍,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是通过对藏母羊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进行补饲,对羔羊在2月龄时进行强制断奶,并舍饲育肥4个月后出栏。该技术日粮配方科学,放牧与补饲方法运用合理,是一项实现公母羊分群饲养、暖棚养殖,科学做好生产母羊同期发情处理和集中配种、产羔,分群饲养及管理工作的成熟技术。经省内外专家测算,使用该项技术后,母羊在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公斤、损亡率降低2个百分点,羔羊繁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羔羊6月龄活重比传统饲养方式提高14至21公斤。除此之外,与传统放牧方式相比,每只母羊也将多增收215元。同时,通过科学补饲,母羊枯草期放牧时间每天缩短3~5小时,采食天然牧草量日均减少30%,缩短了羊群对草原的踩踏时间,有利于天然草场休养生息。
既能极大提高养羊的个体效益,又有利于给草原减负,发展生态畜牧业,获益诸多的这一养羊新技术一经宣告成功,迅速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郝鹏做出批示,要求抓好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6月5日,省政府在刚察县召开现场观摩会,部署在全省推广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
三
科技引领发展,发展改变生活。但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凝聚着科研人员们一颗颗热忱执着、忘我奉献、敢于钻研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以侯教授为主的科研团队在历时五年的试验推广中,克服各种困难,以严谨、科学、负责的态度,深挖藏羊生产性能,成功研发出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
“人要有一种精神,钻进去就是一种乐趣。”这是侯生珍在多次采访中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如今苦尽甘来,侯生珍在收获喜悦的同时,往日一幕幕的艰辛涌出心底。
2009年,侯生珍带着几个研究生和本科生来到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开始了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研究。购租试验牲畜、牧场、羊棚,组群、登记,经过前期一番筹备后,试验全面展开。
山东籍研究生吕凯和几名本科学生负责研究数据采集等工作,并进行400只羊羔的补饲和断奶试验。从2009年10月底到次年3月,大冬天,在天气最冷的时间,吕凯头戴着一顶皮帽,一天20多个小时围着试验羊群转,吃住在藏族牧民家。春节临近,其他同学回家过年了,他一个人留下来照顾羊羔,由于饮食不习惯,每天啃干馍馍,泡方便面,一坚持就是近半年。等回到学校,同学们看到一张瘦黑的脸庞都认不出他了。
2011年,侯生珍又在海晏县哈勒景乡租了一个羊舍,将羊羔分成了11个组,进行筛选试验。其中两组羊羔长的非常快,到六月龄时活体达到了35公斤以上。但还未来得及高兴,羊羔出现接二连三的死亡,试验失败。他们又从头开始,采集血样,分析研究,调配好新的喂养方案,重新将羔羊群分成12个组进行试验,这一次长势最好的一组羔羊又出现了尿结石。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一次次的失败并未让侯生珍的科研团队退缩。同年科研团队在刚察县又分了13个组进行试验,终于将尿结石的问题解决。经过测定,各项指标符合试验要求,并达到预期目标。
2012年经过优化完善的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达到了理想水平,并在刚察县开始了示范推广。
五年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到每一个技术攻克的关键阶段,作为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对家人的亏欠深深地定格在了脑海。
就在试验进入母羊生产的关键环节,团队王志有副教授孩子生病发烧,妻子无助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自己却因科研正处关键环节,拴在草原上“照顾”羊羔须臾不能离开。
“2009年,妻子在意大利学习,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才铺开,我天天守在草原上不能分身,正上高一的女儿学习特别紧张,一个人留在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只有请亲戚朋友和学生抽空照看。还有一次下着瓢泼大雨,母羊因天冷推迟了发情期,为不影响试验,我到西宁找母羊催情药,两次过家门却没顾上看一眼女儿。”说到这些,侯生珍眼里噙着泪水,觉得欠女儿太多。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而这成果的巨大意义,对草原牧民早日实现幸福梦想,对正直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省畜牧业而言,至关重要。侯生珍教授他们应无比自豪……(官群 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