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三个创新”破解示范村建设难题
记者 马淑珍 通讯员 祁海涛 祁志新 全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开展以来,门源回族自治县充分利用这一惠民活动载体,把惠民政策用活、做实,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加强与共建单位的沟通配合,有效整合共建单位帮扶资金及相关惠民项目,破解示范村建设难题,使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集中安置”解决特困群众无力建房问题
东川镇却藏村在今年“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中,通过项目捆绑实施,投资42万元完成了216平方米的特困群众集中安置中心1处,既解决了村内五保户、特困群众和孤寡老人有项目支持却无力建房的问题,又解决了村貌整体改造问题,也极大的改善了特困群众居住环境。该镇政府为每间住房配备了床、被褥等生活用品,村内五保户、特困群众和孤寡老人经村“两委”会、党员会、群众会三级评定后,可无偿自愿入住,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所居住的旧庄廓拆除后,宅基地仍归户主所有,平整后土地复耕或自愿流转,用于增加群众收入。该中心建成后,其房屋所有权、调配权和管理权属村民委员会,入住人员享有房屋使用权。同时,东川镇还通过电话沟通、寄送告知书等方式,在征得农户同意后,对该村30户常年举家外出务工农户的废旧建筑、残垣断壁、土坯房等进行了统一拆除,拆除后宅基地仍归户主所有,平整后土地自愿流转,确保了示范村整体建设效果。
“两区分离”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该县积极推行生活和生产“两区分离”模式,将农户家中牲畜就近实施集中养殖,开创了示范村建设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0个,共计11820平方米,专业合作社及致富带头人组织群众自建集中养殖点4处,共计7920平方米。“两区分离”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力助推了示范村农户由粗放式分散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养殖的有效转型,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利用率,而且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预防疾病传播、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光伏发电”降低村庄照明使用成本
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在投资78万元为结对共建的门源县东川镇却藏村落实小型光伏发电站1座,配套80盏路灯,有效解决了示范村群众夜间出行难和照明费用无着落的问题。据测算,以每村安装100盏路灯,使用20年为例,传统太阳能路灯的维修费用每盏每年为200元,使用小型光伏电站每盏路灯每年维修费用仅为40元,建设小型光伏电站比使用传统太阳能路灯每盏每年节约维修费用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