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3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近年来,海晏县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支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创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和谐幸福生活

近年来,海晏县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支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创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和谐幸福生活。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州率先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将全县21所中小学调整为1所民族寄宿制中学和1所民族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实现了新提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代表海北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并获得全省“两基”先进单位。同时,以优化布局、扩大覆盖为重点,开办了12所村级幼儿园,实现了农牧区学前教育全覆盖。

   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工程”。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三级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居民健康档案,大力推行了“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医疗便民惠民措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缓解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紧紧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县有文体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书屋)”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公共文化供给条件显著改善。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先在全省牧区实现县城有线数字电视和农牧区卫星数字电视“双网”高标准全覆盖。加大特色文化产业经营户的扶持力度,培育了剪纸艺术、动物标本等特色文化产品,引进和开发了掐丝唐卡、牛羊头标本、民族式帐房制作等民间工艺品,扶持成立了海北仁毛百吉纳民族服饰和金银滩藏乡剪纸文化传播等文化产业公司,民族文化事业迸发新活力。

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积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扶贫济困等民生保障措施,在全州率先试行“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办法”,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1.1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坚持“大福利”的发展理念,启动建设了集敬老、养老、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残疾人之家、救灾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县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的县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步入了城乡均衡、全面覆盖、提升水平的新阶段。

大力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坚持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2008年以来,全县建成游牧民定居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7489套,有效改善了92%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特别是在农牧区住房建设中,坚持改善住房与村容村貌整治、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推动农牧户向公路沿线、工业园区和县城聚集,先后将7983651名农牧民群众搬迁到公路沿线和县城居住,促进了农牧户的就地转产和就业增收。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工程”。着眼统筹城乡,坚持先行规划。修改完善了县城建设总规、控制性详规等7个规划,对城镇各个功能区进行了明确界定。立足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完成了26个村的村级规划,有效发挥了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着眼提升功能,加快城乡建设。城镇突出完善功能、优化布局,完成了县城供热、供水配套、道路整治、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围绕提升和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整合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成了4个功能配套齐全的农牧民新村,对17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1747户农牧户房屋、庭院得到修缮和新建,形成了以三角城镇为支点、以315沿线村庄整治为轴线、以海东、三联、西岔、幸福滩四个新村建设为示范的“一点一线四示范”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