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致力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积极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门源县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打造和谐优美、生态宜居新家园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致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氛围。
以宣传引导为抓手,不断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县、乡、村三级将宣传引导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典型选树、经验推广等重点,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康福家”行动、“五星级”评比、门前“三包”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农牧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友好互助、共同进步的生活理念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以项目扶持为抓手,不断拓宽农牧民受益层面。始终按照生产区与生活区适度分离和共建整治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将全县危旧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村道硬化、村庄绿化、清洁能源等一批广受群众欢迎的涉农项目及资金最大限度地向共建村倾斜捆绑、集中实施,确保了支农惠农政策群众受益最大化。到目前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8大类15项,涉及资金达15560.79万元,其中“两房”建设资金5820万元、水利设施1058万元、环境综合整治680万元、道路桥梁1144.41万元、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1840万元、生态畜牧业暨扶贫开发项目2869.19万元、基本农田整理项目1789万元、“村村通、户户通”项目360.19万元。
以转变作风为抓手,致力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各级党组织以去年共建整治活动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把共建示范村活动作为提升干部宗旨意识、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务实工作作风、丰富工作内容,真正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如:青石嘴镇全面推行“早八晚十”、“五加二”工作制,带头做“三员”(宣传员、义务员、联络员),积极帮助农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阴田乡选派11名工作人员组成服务工作队,从建设规划、工程实施等环节进行服务,义务帮助无劳力农户进行拆建,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皇城、北山等乡镇妇联、团支部、民兵组织积极投入到共建整治活动中,带头干、做示范、义务帮,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州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