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一二三四五民族教育谱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海北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和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于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

海北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和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于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这是我州教育史上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标准最高、建设最好、受益最广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投入财力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建设任务之艰巨,在自治州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通过布局调整,海北州共新建中小学5所,改扩建35所,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舍6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11.86亿元。中小学总数由2009年的193所减少到了40所,调减率为80%。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完成,全州中小学校舍危房彻底消除,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不仅使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质的提升,各级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迎来了民族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春天。

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海北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可概括为12345,建立一个机制,确保两个到位,做到三个保证,取得四大效益,收获五点体会

建立一个机制就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建立了高效协作的工作机制。为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州县均成立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州委、州政府通过召开全州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决定》,出台了十余项指导性、规范性文件。通过一系列专题会议的召开和相关文件的出台,建立了特事特办,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确保两个到位就是提早谋划,抢抓机遇,统筹协调,确保了“资金、人员”两到位。

州委州政府早谋划、早决策,提前着手筹措资金。全州共争取到银行贷款4.89亿元,企业垫资1.33亿元,省级转贷资金4500万元。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累计融资6.67亿元,占总投资的56.2%,有力支撑了校舍建设项目的及时启动实施。同时,通过“三核三定”(核学生,定规模;核标准,定面积;核造价,定投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根据校舍建设进度,及时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全州采购设备投入资金1亿元,确保校舍建成一所,达标完善一所,投入使用一所。

布局调整后,全州中小学在校生43252人,其中寄宿生达25569人,占59.1%,寄宿生总数是布局调整前的1.7倍。为确保布局调整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转,全州新招聘教师418名、调配教职工3226人、补充后勤人员1159人,充实了教师队伍,有效缓解了后勤人员紧缺问题。

做到三个保证就是强化措施,齐抓共管,全程监督,做到了“质量、安全、进度”三保证。

州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布局调整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监理制度》,切实强化管理措施。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四控三管一协调”工作。海北一中一期项目A标段教学楼工程荣获全省教育布局调整项目中唯一的省级优质工程“江河源”杯;海北一中一期项目B标段学生宿舍楼工程和祁连县民族中学教学楼工程被评为州级优质工程并获“西海杯”奖。

州县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坚持“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安全是生命的保证”这一认识,把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作为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的核心。4年来全州共实施的285项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中,不仅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而且有1项布局调整项目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

州县教育部门抢时间、赶进度,以效率体现效益。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形成了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办人员具体抓,选派甲方代表和委派监理常驻工地的管理格局,有力地保证了布局调整项目的顺利推进。其中海北一中新学校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安排、交叉施工,仅用9个月时间完成了4万平方米校舍建设、附属工程配套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等任务,创造了自治州教育项目建设史上的新记录。

取得四大效益:一是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州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其中生均安全校舍指标由2009年的2.8平方米提高到了14.8平方米平方米,增长528%。学校占地、校舍、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指标,由低水平提高到了基本标准化,特别是数字化班班通、数字化实验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校校通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使全州中小学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利用、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学模式,为城乡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州高中校均规模2073名,初中校均规模1634名,小学校均规模853名,分别比2009年增加1659人、1128人、668人。与2009年相比,高中在校生增加166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20.35个百分点,幼儿园总数增加145所,在园幼儿增加318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50.24个百分点。三是强化了学校管理。布局调整后,教师专业化教学得到进一步落实,学校后勤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学校安全和寄宿生管理得到保证。2011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和各县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针对布局调整完成后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体系、教学常规管理体系、教师目标责任体系等科学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奖惩机制,规范教学管理,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的全面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今年我州普通高考上线率99.4%,比2009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91.1%,比2009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四是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布局调整后,创新的办学模式,通过“民汉合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乡学生、各民族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共同学习、生活,通过相互磨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从小打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坚实思想基础,从而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使者。

收获五点体会第一,科学规划是前提。布局调整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规划的质量。我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研全州中小学现状,摸清学校发展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把握布局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研究制定有力的措施,规划先导、方案具体,保证了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二,投资保障是基本。资金投入是布局调整的基本保障。州委、州政府在保证州、县级财政最大投入的同时,抢抓机遇,充分借助信用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及时全面启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对口援建和社会捐助,千方百计扩大有效资金投入,确保了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统筹发展是关键。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与促进各学段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较好地处理了现实与长远、巩固与提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高了布局调整整体工作水平。第四,齐心协力是保证。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州县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层层抓落实,确保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心协力、整体推进。从规划到工程实施,全州上下各单位各部门都在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加班加点、辛勤工作,有些干部甚至连续三个春节都没能休息一天。第五,提高质量是目的。教育质量是群众的最大期待。在布局调整的进程中,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核心任务,围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资源配置、师资培训、队伍建设、后勤保障、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因素,把布局调整的落脚点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上,让均衡、优质的教育质量成为布局调整工作的可靠保障。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北,具有决定性意义。海北州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形成了办学规模适度集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以寄宿制为主要载体的基础教育办学新模式,构建了“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实现了基础教育工作从农村牧区向城镇集中、由分散低效向规模效益的转变,确保城乡学生拥有了均等的教育资源和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奠定了推进教育事业强势发展的基础,呈现出均衡公平、优质高效、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州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