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近年来,门源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规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门源教育事业整体上步入了由分散办学转向规模办学、由解决“有学上”转向“上好学”的新阶段,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事业不断优化。2013年高考上线率首次达到100%,列海北州第一名。
2010年起,门源县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优化教育水平的基础,先后投资为5.6亿元,利用3年时间,按照“条件成熟一所,调整一所”的工作思路,将全县中小学由119所调减为16所。2012年,全部完成了青石嘴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的调整工作;2013年,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也如期圆满完成。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25.87万平方米,生均安全校舍面积达到10.7平方米。各学校所有内部设施全部按省级规范化标准配备。2013年,县财政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29.8万元,拨付营养餐助学金105万元、学前一年学生资助金111.62万元。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三年来,在原有教师1280人的基础上新增特设岗位教师、免费师范生、公开招录教师40名及青海师范大学顶岗教师103名,有效充实了师资力量。同时,针对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后勤人员紧缺,难以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先后两次向各学校补充公益性后勤人员469名,教育系统各学校相互调配140名,并及时组织到位人员,进行岗位分工、技能培训等工作,确保了布局调整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培训。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幼儿分布情况,门源县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一村一点”的原则,由县财政每年拨付配套资金699万元,在全县农牧区乡村设立了基本满足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110所走教点,公开招录走教点志愿者111名、保育员155名,对幼儿学龄前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门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