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北农牧业工作亮点之二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7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饲草料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饲草料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13年,海北州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严格按照《海北州加强草业建设实施意见》,通过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牧草品种、提高饲草料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等手段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大力推进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2013投资1994万元建成游牧民定居人工饲草料基地5万亩、一年生人工饲草料基地31.7万亩、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12万亩,青饲玉米351亩,在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同时为舍饲半舍饲养殖提供了饲草,缓解减畜压力二是强化基础,推进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快速发展。 2013年共建成青贮窖3191.34万立方米,可青贮饲料2.4万吨;建成贮草棚491.04万平方米;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工程80万亩;建成120平方米高标准畜用暖棚3360幢,为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后续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加大扶持,积极培育饲草产业龙头企业。已建成州县财政扶持8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万吨以上的饲草料加工企业4家,截至目前,各加工厂运行正常,已生产各类饲料2.82万余吨,其中:门源县永兴饲料厂生产5400吨、祁连县泽丰饲料厂生产5500吨、刚察县鲁援饲料厂生产5000吨、海晏县晏华饲料厂生产4200吨,可基本保证全州各养殖小区及农牧户舍饲半舍饲养殖的饲料供给。四是加强保护,不断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全州已完成草原禁牧面积1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98.9万亩;牧户生产资料补贴1.45万户;核减超载牲畜82万羊单位;发放补奖资金3.39亿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2.36亿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0.72亿元,牧草良种补贴0.16亿元,牧户生产资料补贴资金0.15万元。使全州4.85万户22.04万人享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草原管护队伍,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715名,加强了草原执法队伍,提高了草原监管力度,保障了草原禁牧和减畜工作的有效监管。2013年全州共防治草原鼠虫害340万亩,其中:高原鼢鼠110万亩、高原鼠兔90万亩、草原毛虫80万亩、草原蝗虫60万亩,防除草原狼毒草10万亩,有效控制了项目区草原三害的危害,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草原生态得到改善。

在具体工作中,海北州结合本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确保饲草料产业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任务责任具体到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目标责任到位、技术服务到位。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采取发放宣传册、走村串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牧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理解政策、支持政策,逐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加工技术,引导群众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三是转变群众观念,改进生产方式。随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群众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逐步向集约化舍饲养殖方向转变,种植饲草、补饲养殖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如海晏县哈勒景乡建成饲草料地1.8万亩,户均达47亩;刚察县青青草牛着养殖合作社补饲后减轻了草场压力,原来每只羊放牧需7亩草场,现在补饲后每只羊只需2亩草场 。四是推广新型技术,增加饲草贮备。针对我州天然草原退化、减畜任务重、饲草料基地少、补饲需求大的现状,各地积极想办法,通过租赁周边外省土地、充分利用圈窝等种植青燕麦、青玉米,推广青贮技术,提高了饲草质量,减少了浪费。如祁连县2013年新建青贮窖2591.04万立方米,可实现青贮饲料6216吨,每吨可节约草场20亩;在民乐、张掖等地订单种植玉米秸秆1.37万亩,青贮饲料将达到6.86万吨,可对4.69万个羊单位进行全年补饲。

总之,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不仅是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畜产品供给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且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实现农牧耦合的重大举措。同时,对于巩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果,维护生态安全,建设新海北、创造新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