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人大代表尼玛卓玛:努力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物质基础
海北州现有藏、回、土等多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生活在祁连山麓、青海湖畔的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同维护着各民族间团结和睦、多种文化并存的感人局面,为推动海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新篇章。新建伊始,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海北州各族群众吹响了奋进的号角,海北州作为青海惟一一个入选全国1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今年有哪些做好民族团结的举措,新华网青海频道记者专访了青海省人大代表、中共海北州州委书记尼玛卓玛。
记者:今年海北州在推进民族团结共荣方面有什么思路?
尼玛卓玛:2014年,海北将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决心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目标,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进一步推进全州民族团结共荣,让“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在全州形成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海北州将把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贯穿于“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抓好生态立州,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法治海北、平安海北和文化名州建设进程,努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记者:今年,海北州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尼玛卓玛:2014年,我们全面实施示范州创建11项工程,巩固和提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示范州创建的主要支撑,继续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条件。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工业要牢固树立转型升级的理念,加快推进产业层次,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产业支撑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向轻重工业并举转变,产业形态由“黑色”向“绿色”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综合转变,生产方式由单向线型向低碳循环转变,工业产品由原材料向成品半成品转变。加快引进、支持新型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走循环经济之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示范州创建的重要目标。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牢牢把握抓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水平,既抓实具体项目又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科学引导社会预期,做细做实民生实事,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坚持把文化引领作为示范州创建的有效载体,坚持以文化设施为载体、文化服务为核心,抓好基层文化馆、广播“村村响”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州、县广播电视自办节目的有效覆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注重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灵魂”打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文化市场中公平竞争。(记者 葛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