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北农牧业工作亮点之一
海北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海北州积极探索农牧业生产的新路子、新方式,把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牧业提质增效和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农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财政支农资金达4407万元(省级财政支农资金3000万元,州县级支农资金1407万元),落实种粮农民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资金4771.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1921.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850.3万元。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州预计粮食总产5.08万吨,比上年增长0.7%,油料总产4.74万吨,比上年增长2.2%;粮食和油料亩产分别达245公斤和111公斤,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9公斤,油料单产与上年持平。肉类总产3.7万吨,奶类产量2.86万吨,蛋类0.03万吨,水产年产量约为80吨。城乡居民年消费各类肉食1.36万吨、奶类1.59万吨、蛋类0.22万吨,年人均消费肉食47公斤、奶类55公斤、蛋类8公斤。目前,全州肉、奶总产量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下,65%供应到省州外。年蔬菜需求总量为4.35万吨,全州蔬菜缺口3.57万吨均来自外地输入。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重点推广种植青稞新品种“北青9号”及“柴青1号”200亩,示范种植油菜新品种“北油2号” 50亩、“青油21号” 100亩,建立种子示范村12个、蔬菜订单3500亩。选定的10群2072只藏系母羊“两年三胎”实验第一胎、第二胎共计产羔3168只,每只按900元计算,实现经济收入285万元。同时在全州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20个示范点开展了藏羊、牦牛科学养殖试验推广项目。另外,州科技示范园与中国农业大学、青海省牧科院合作,组织开展了幼畜超排快繁技术试验,共移植受体藏系母羊18只,已于10月20日开始产羔。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两年,全州获得省州财政奖补资金和农牧部门扶持专业合作社达63家,受省、州财政扶持的规范化建设合作社49家,纳入全省规范化建设名录的132家,占全州合作社数的26%。通过以上奖励、扶持和认定工作,对引领示范更多的合作组织向规范化、效益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州100%的行政村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75%的牧户和55%的农户参与集约化经营,草场、耕地、牲畜集约率分别达到65%、61%和64%。 建成青贮窖319处,贮草棚49栋,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工程80万亩,建成120平方米高标准畜用暖棚3360幢,为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后续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000多栋,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86亩,年总产量1890吨,露天蔬菜种植面积6230亩,年总产量为5941吨。蔬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门源、祁连海拔较低的乡镇,蔬菜种植品种以黄瓜、番茄、辣椒、甘蓝等10余种。“2009—2013年海北州共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7582户565360平方米,涉及4县21个乡镇81个村,其中:门源县911户、祁连县2340户、海晏县895户、刚察县3436户。工程总投入资金4.37亿元。全州集中建成定居小区31个、6042户牧户住上了定居房,集中率达79.69%,分散建设1540户,占建设任务的20.31%。目前,全州游牧民定居房已竣工7023户,竣工率达92.63%;入住6844户,入住率达90.27%。
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新突破。截止12月底,全州农牧口共落实中央、省财政和山东省对口援建项目及补贴资金80项5.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15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68亿元,州县配套0.74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投资1738万元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投资1.61亿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投资1500万元的游牧民定居工程2012年青稞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584万元的海北州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投资4700万元的农资综合补贴项目等42项建设内容。山东省对口援建资金10类0.57亿元,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投资310万元的全州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工程;投资3980万元的海北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投资550万元的门源县节能温室菜篮子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的全州农机具集约化服务建设项目;投资230万元的海晏县农牧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10类建设项目。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设施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退牧还草围栏、农产品质监中心、农机具购置、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通过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有力的夯实了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促进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持续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