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四调结构”强农牧
近年来,门源县积极实施“农牧稳县”战略,以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特色经济、稳定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采取“四调结构”,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
一是狠抓农牧业基础建设,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2013年投资达1.78亿元,建成了一批村级种养基地、集约经营组织、草场围栏、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夯实了农牧业发展基础,促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狠抓特色农牧产业,以推进产业化进程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州县支农支牧资金的扶持,扩大种植青稞、油菜、特色蔬菜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连年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泉口、东川蔬菜生产基地;突出发展区域优势,初步形成了皇城、苏吉滩乡天然草原放牧与半舍饲养殖结合的半舍饲养殖区,其他乡镇牛羊短期育肥、奶牛、生猪养殖为主的农区畜牧业舍饲养殖区。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比重占农牧业产值的50%以上,育肥贩运牛羊31.06万头只,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突出地理优势,仙米、珠固苗木、药材种植蔚然成风;突出利用资源优势,建成墨鲑鳟鱼繁殖中心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场,年繁殖鱼苗65万尾,产出成鱼30万公斤。阴田乡下阴田村养鸡场、浩门泉湾养鸡场为主的生态鸡养殖规模稳步推进,年出栏鸡0.96万只,实现利润35万元。
三是狠抓科教兴农兴牧,以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认真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立了8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开办蔬菜、饲草种植等产业的农牧民田间学校3所。大力推广新品种、新畜种,先后引进青杂3号、马铃薯种薯、三红胡萝卜、加拿大燕麦、西门塔尔牛、安格斯肉牛等多种农畜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完成畜种改良9.61万头只,引进推广良种畜300头只,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39.2%。
四是狠抓高原生态畜牧业,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实施的皇城乡东滩村和苏吉滩乡药草梁村两个示范点建设项目,当年两村牧民收入分别达13318元、13514元,较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高出7321元(5997元)、6708元(6796元),真正发挥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示范引领作用。在皇城、苏吉滩、珠固3个乡5个村共投资3680万元打造新的现代示范区示范点,积极推进示范点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化建设及综合技术推广,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门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