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业鼓起农牧民钱袋子
近年来,为了让群众吃上绿色、廉价、放心的农畜产品,海晏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在发展特色农牧业上狠下功夫,以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扶持种养大户、引进龙头企业、开展设施蔬菜种植、牛羊舍饲出售等工程,切实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一是蔬菜种植前景好。在农区划定了设施蔬菜重点区,建成以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基地一处,2013年完成温棚果蔬定植61幢,带动周边农户订单种植大田蔬菜100亩,果蔬产量达到71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40万元,群众实现增收11.5万元,人均增收142元,种植村户均收入比其他村高出560元,形成了“产业搭台、群众唱戏”的氛围。今年将依托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配送和冷链物流中心,大力开辟新菜地,将在金滩乡道阳、岳峰、光明、海东4村种植各类露地蔬菜140亩,预计产值达到51.24万元,人均增收107.26元,通过先行试点,在农区逐年推广特色种植业。今后,将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特色种植业当中,着力打造全省沿河湟流域“百里蔬菜长廊”第一站的目标,使“菜篮子”工程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彻底改变以往外调蔬菜的困境,使设施农业实现规模化和效益化。二是特色养殖业甜头多。通过扶贫资金带动、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示范点建设启动,涌现出了以康恒蛋鸡、绿野生态鸡、惠农奶牛、昌农生猪养殖,姜柳胜村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新兴养殖大户、合作社、示范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全县蛋鸡、生态鸡、大雁养殖规模达到7.4万只,高产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311头只,生猪养殖达到4000头只,奶产量达到4500吨。康恒“下巴台”鸡蛋、绿野“金柴银胡”生态鸡等特色畜产品在海北市场供不应求,产品深受周边县城及省城西宁消费者的青睐。全县建成各类养殖小区55个,特色养殖小区28个,规模养殖达到14.8万头(只),规模养殖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是科学营销附加值高。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藏系羊串换、牦牛提纯复壮、植物生长调节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服务到村到户活动,加大了科技对农畜产品的服务力度,全县引进和培育优良畜种9462头只,核心群数量达到151群3.54万头只,舍饲养殖出售牛羊15.44万头只,年肉类总产值达到7000万吨。组建种养合作社101家,举办蔬菜种植技术、牛羊育肥技术、奶牛养殖技术等各类培训班108期,培训农牧民7800人,培训面达到56.4%,使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同时引导经营主体加大自主商标的申请力度和市场宣传推介力度,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在县城内设立了集“示范、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直销点,直接与市场对接,增加了市场活力,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引导群众集约饲草料种植1万亩,每亩收入达到750元以上。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下全县蔬菜、苗木、豆类、油料种植面积达到3.98万亩。两个农牧业产业园区实现增加值730万元,带动周边1172户6746名群众发展生产,人均增收1082元,成为农牧区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