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财政局多措并举打造“阳光财政”
2013年,海北州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及要求,强化领导,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打造 “阳光财政”,有力促进了全州财政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制度流程,建立源头防控机制。针对机关制度有待完善,调查研究不深入、不细致,对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等实际问题,把靠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全面梳理并修订完善制度12项、流程23项,构建了横向交接、纵向延伸、全面覆盖的制度网络,全面规范了资金分配权、物资采购权、资产处置权、投资评审权,初步构建起以严肃财经纪律为主、岗位风险为点、工作流程为线的源头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同时,推行“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措施,强化了依法理财意识,严肃了财经纪律,提升了服务水平,为打造“阳光财政”探出了新路子。
加强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工作落实。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全面实行项目资金目标管理,强化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并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了再评,将考评结果进行了全州通报。对州直53家重点单位进行了清理“小金库”及账户结余结转资金的检查,没有发现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为清理压缩结余结转资金奠定了基础。建立固定资产“公务仓”、实物负责制、年终盘点制、管理台账制的资产管理新模式。建立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大监督机制,实现了检查信息共享,杜绝了重复检查,年内开展专项检查24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87个单位,通过检查发现极个别单位财务手续不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账表不符、项目管理费大额提现等现象,年底已全部整改完成。建立覆盖财政、预算单位、商业银行的信息平台,设定监控规则,完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实行月通报制度,加强了账户信息及现金流量的统计分析,全面实现了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动态监控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基本账户和专项资金账户动态监控。逐步规范非税收入征缴,启动“电子票据”工作,全面清理取消非税收入过渡账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合理核定征收成本,杜绝了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实行采管职责分离,建立政府采购网信息发布机制和评审专家库,加强对信息发布、计划执行、方式变更、履约验收、节约资金账户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创新体制机制,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定额标准,细化项目支出。推进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民生资金等财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定额标准,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部门预算编制前,主动到预算单位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了解需求,增强了预算透明度,保证了州委、州政府的重点项目、民生资金支出及单位的运转需求,赢得了预算单位的理解、支持和好评。全面公开州县级财政预决算信息,2013年全州“三公经费”预算压缩了5%,实际执行数比上年下降8.6%。实现了州县级部门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的全覆盖,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今后项目资金的安排提供了依据。通过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动态监控,2013年未出现大额提现现象。委托中介机构,对100家州直行政事业单位所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实行严格的采监分离机制,实现“公开阳光”采购。进一步加强工程(概)预算审核管理,建立委托与评审相分离的机制,提高了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水平。由于制度流程建设、推进政府执行力和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成效显著,州财政局被州委、州政府树立为全州的典型,进行了实地观摩,受到了观摩团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2013年全州政风行风测评排序名列第一的好成绩。
(州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