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变化”看海北交通事业辉煌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消息来源:

公路通,百业兴

公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海北交通人始终秉承“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服务群众,造福社会”的一贯宗旨,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事业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保障性作用。一条条路就是大地的“血脉”,公路延伸到哪里,社会文明就传播到哪里。无论在公路的建设数量、投资规模、技术等级、通车里程,还是农村公路建设对民族地区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州各族人民有目共睹、感同身受。

变化之一:加快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州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3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3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2.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2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26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08.3%。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充分体现了交通先行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变化之二:加快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十二五”以来,大批农村公路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运输难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能力,有些地处偏远山区的民族地区彻底改变了“人背马驮”道路运输现状,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州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6%、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2.85%;全州所有行政村均已建立村卫生室,组建率为100%,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为城乡各族群众就近就医、及时就医和医疗急救提供了方便快捷;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变化之三: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大大降低了农畜产品和物资的运输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完善了村镇功能,促进了农牧区基础设施“集合”配置,改善了各族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城乡生产、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块状经济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民族地区的生产资料供应、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进一步加快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给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州现有客运车辆743辆、各类货运车辆4546辆,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了32辆和1322辆,各族群众拥有私家车辆20000辆、平均每14人拥有一辆,拥有大小农用拖拉机19000余台、平均每14.7人拥有一台,其他农用机具配备基本齐全,极大的方便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公交站点到村口,轿车开到家门口”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变化之四: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随着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全州重点城镇镇区路网现已基本形成,镇区面积进一步扩展,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了民族地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公路沿线开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商店、餐厅等经营实体进一步发展壮大,销售网络正不断向民族地区延伸,到目前由各族群众自主经营的商铺、旅店、餐厅和具有民族特色加工企业等共计有9680余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239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得到加强,促进了农畜产品的快速流通。正如各族群众形象地说:“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经济好了,收入多了。”有力的维护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