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五个狠抓”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4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近年来,门源县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采取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全力推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提质增效,全县农牧区经济呈现出稳中求进、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门源县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采取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全力推进全县农牧业产业化提质增效,全县农牧区经济呈现出稳中求进、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

狠抓结构调整, 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上有新起点。依托州县支农资金的扶持,突出发展区域优势,不断培育壮大青稞、油菜、特色蔬菜等优势作物,饲草种植规模连年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泉口、东川蔬菜生产基地,皇城、苏吉滩乡天然草原放牧与半舍饲养殖结合的半舍饲养殖区,其他乡镇牛羊短期育肥、奶牛、生猪养殖为主的农区畜牧业舍饲养殖区。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苗木、中药材、娃娃菜、甜脆豆、三红胡萝卜、鸡腿葱等高原生态新型产业悄然兴起,今年种植面积达9960.9亩,较上年增加7452.9亩。其中,高原甜脆豆种植面积达620亩。至目前,甜脆豆亩产2000斤以上,可实现收入372万元,净收益可达272万元。

狠抓品牌效应,在培育打造流通产业上有新实招。鼓励现有菜籽油、牛羊肉、蜂产品等精深加工的18家农牧业龙头企业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加快培育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分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了种养加销相互转化增值的生产经营格局,有效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品牌农牧业战略,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视市场、重视质量、重视品牌的发展理念,全县已登记注册农畜产品商标16个,门源县获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门源菜籽油”和“门源奶皮”获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商标。

狠抓生态畜牧业,在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上有新突破。实施了总投资4918万元的皇城乡马营村、苏吉滩乡燕麦图呼村等6个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项目,目前完成投资1630万元,项目涉及草原生态治理、饲草饲料、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4个专项,2个生产生活设施,1个服务体系。至目前,各示范点藏系羊核心群组建、良种选育工作已全面开展,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完成规划布局和备料工作,围栏建设和饲喂槽正在组织招投标,现已完成投资1543万元,完成总投资的31.38%,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在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参与农牧户15790户,参与率达52.6%。同时,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生态畜牧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了草畜平衡制度,今年共发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总资金1227万元。

狠抓科教兴农,在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上有新示范。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今年建立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培训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开办青稞、油菜、养羊产业的农民田间学校3所,大力推广新品种、新畜种,先后引进马铃薯种薯、三红胡萝卜、西门塔尔牛等多种农畜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同时,推广测土配方40万亩,创建油菜高产田2万亩,建成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0.4万亩,推广全膜马铃薯0.4万亩,试种青海甜燕麦、青海4448个优良饲草品种,亩产量最高达到4800公斤,从祁连、天峻等县陆续引进藏系种公羊1502只、细毛羊702只,全县淘汰欧拉羊6438只、杂色羊33128只。实施的牦犊牛舍饲养殖和“两年三胎”试验推广项目前景看好,通过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周转速度,提高出栏率,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为生态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狠抓基础建设,在农牧业综合能力上有新提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抢抓机遇,增加投入,建成了一批村级种养基地、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部完工26户、主体完工3户、地基完工1户;新建畜用暖棚500幢,4个标准化养殖场完成总投资170万元的47.1%,不断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促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抢抓国家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牧业项目,努力突破基础设施制约瓶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至目前,实施的农牧续建项目共5项,总投资2565万元,1-10月完成投资1200万元;新建项目共22项,总投资33198.73万元,1-10月完成投资26351.168万元。

(门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