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频闪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4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自2014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门源县在总结前两年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暨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以村容村貌整治为手段、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群众增收为目的,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谋划,早部署、早动员,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且亮点纷呈

2014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门源县在总结前两年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暨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以村容村貌整治为手段、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群众增收为目的,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谋划,早部署、早动员,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且亮点纷呈。

一是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组织把共建示范村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务实工作作风、丰富工作内容,在各建设村中实施农牧户大门围墙改造的同时,实施了投资1059万元的道路建设项目40.3公里,安装投资115.3万元太阳能路灯231盏,修建投资1319万元人饮管道77公里,修建投资210万元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8处,极大解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热切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办事难等实际困难。同时,投资530万元对2013年实施的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暨村容村貌整治村进了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绿色农房广泛推广应用。以项目支持、住户自筹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实施了太阳能暖廊、外墙保温、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被动式太阳能建设项目,并逐渐接受和广泛推广,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生活品质,降低用能支出,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为优化传统格局,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模型展示、组织群众现场讲解等形式,将布局合理,使用功能齐全,提升农房建房质量和居住功能的理念宣传到村到户,为彻底改善全县农牧民人居环境树立了典型,奠定了基础。

三是民营企业助推成效显著。北山乡兴源公司及当地民营企业家出资122.9万元修建广场;海鑫矿业公司、浩云煤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无偿为青石嘴镇、仙米乡各共建整治村提供了大型机械服务;北山乡民营企业家候永来出资25万元,建成约1520平方米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一处;门源县浩云煤业有限公司捐资30万元,仙米林场无偿提供场地,对讨拉村28户困难群众进行了集中安置。

四是人畜适度分离效果明显。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针对村庄畜禽污染严重的问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集中为主”的总体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建设要求,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依托各村区位优势,采取经济合作组织、经济能人领办的方式,大力推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的畜禽养殖模式。2014年,投资269.92万元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且人畜适度分离的养殖小区17处和家庭农牧场两处(3.2万平方米)。“两区”分离模式的实行,有力助推了传统户户分散养殖向集中规模养殖的转型步伐,实现了畜禽养殖的专业化、集中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农牧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是群众活动空间有效拓宽。在全县14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投资667.2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锻炼为一体活动场所14个,有效拓宽了群众活动空间。同时,为充分展现我县“高原最美乡村”建设的成效,我县联合县文明办等单位,以群众文化广场这一平台,共同感受各民族群众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926日,在第65个国庆佳节到来之际,我县以“喜迎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共建美丽和谐新农村”为主题,举行了首届“最美家庭”、“乡村好青年”评选表彰暨全县农牧民广场文化活动大赛。

六是后续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门源县以挖掘、开发后续产业为动力,以实现“拓展后续产业链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为目标,每户补助1万元,着力打造出集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休闲锻炼为一体农牧家乐10家;投资269.92万元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且人畜适度分离的养殖小区17处和家庭农牧场两处(3.2万平方米);投资180万元开发仙米乡聚阳沟达摩禅音瀑布旅游景点;投资200万元维修和扩建仙米寺旅游景点;投资1200万元提档升级了油菜花海景点。2012年投资2968.6万元的泉口镇“青鲁缘”高原冷凉蔬菜生态来示范园建设工程序合部完工,建成单棚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深冬式温棚70栋,解决了当地留守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东川镇孔家庄村赵品章、塔龙滩张晓枝以合作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地膜洋芋350亩,投资45万元,平均亩产5000斤,预计收入96万元;种植620亩“合欢”、“珍宝”两种甜脆豆,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150户,解决了近200人的就业的问题,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真正成为了一项惠民工程、富民工程。

七是五保老人困难有所解决。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幸福院”建设作为重点农村赡养老人和特困群众的民生工程来抓,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为模式,采取统一调配房屋、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集中安置、统一集中管理的方式,通过项目支撑,在东川镇尕牧龙下村、寺尔沟村和仙米乡大庄村的“心脏”位置,投资民429.5万元新建2560平方米集中安置中心3处,成为了东川镇、仙米乡各建设村“空巢”老人和特困群众的“幸福院”,有效解决了4747人的无人照顾、无钱养老、无房居住等现实困难,打破了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升了老年人和特困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养老的压力。

八是后期管护措施实用有效。继续以激发农牧民群众牢固树立健康、环保、整洁环卫意识为落脚点,以完善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进一步完善后期管护办法和采取“五星级户”季评挂牌制、庭院周边环境卫生“三包制”和开展“美丽小庭院”评比、“义务劳动日”、“环境卫生十户联帮”、“我为共建献一计”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户保洁、村收集、乡镇督查的管理模式,使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观,建设成果得到不断深化。

(门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