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藏家党旗红党建十心归一心
知民心通民意。认真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面推广“1+10”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模式,实现乡村两级党组织和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的“无缝隙”和“全覆盖”。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分别联合联系1个行政村、乡属单位、专业合作社、党建品牌和寺院,每人确定联系涉及“两代表一委员”、人才队伍、困难群众、贫困学生和党外人士等5个界别的联系对象。建立完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真心实意的走村入户听民声、问良策、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直通民意,直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暖民心强服务。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服务体系,维护党员群众利益,广泛开展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通过强化社情民意党建信息员、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驻村警务员“三员”工作职责,让更多力量下沉基层第一线,以“家人式”服务、“手把手”帮扶,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党建工作成为社会和谐的暖心力量。
舒民心化矛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托乡、村两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在每村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层调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预防、排查、调解、服务一体化的乡村两级社会稳定防控网络,开展矛盾纠纷“大调处、大排查、实现100%的矛盾纠纷在乡村化解,坚决杜绝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成为常态。
贴民心惠民生。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惠民政策、项目落实的新机制新办法,继续健全完善“四步走、倒排序”工作法,通过入户走访摸底、“两委”会初审、乡党委会审定和公示接受监督四步工作法,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动态管理,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及时准确,做到“公开、公示、公平、廉洁、高效”。 在落实惠民政策上要吃透民情,掌握民意,特别是接触边远、困难的群众,多听当地群众意见,真正将“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乐民心促和谐。以泉吉乡新泉村群众文艺演出队为载体,成立文体活动兴趣党小组,利用党员活动室、村级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同时,大力宣传国家、省州县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让他们在经济上富足的同时,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连民心办实事。以“精细化户均档案”为突破点,建立涵盖家庭成员详细资料、惠民政策享受情况、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宣传资料、村级三务公开资料等内容工作档案,农牧户、村委会、乡政府各管理档案1份。以“四库”建设为平台,强化“四库”建设动态管理,及时将群众的困难、需求、意见建议进行台账管理,继续坚持边查边改、上下联动和“拉清单”、“销号制”、“公示”等做法,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高速路”。
聚民心保发展。大力推行宁夏村“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小组+牧户”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年乃索麻村“党支部+协会+牧户”的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精心组织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社干部,提高村党支部领导水平,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党员群众致富能力的“三培养三提高”工程,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产业领头雁,实现农牧民快速致富
树红心展风采。开展“讲政治、守规矩、守纪律、转作风”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加大干部培训,狠抓党章和宪法、“三个自信”、宗旨意识、道德品质等多种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入改进作风,不断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牢固树立持之以恒抓作风的意识,把加强作风建设贯穿于“三基”工作全过程,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红心”旗帜,展现新时期广大农牧民党员干部的风采。
强核心筑堡垒。以健全组织、完善功能、增强活力为重点,认真落实乡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和班子建设,通过量化指标,明确职责,分线把关,一抓到底,促使党建工作走上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稳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牧区的政治核心和先锋堡垒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心中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心连心共命运。全面落实县委提出的“八抓八重”要求,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开展特色活动,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扎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锋群体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在乡村两级党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员示范户”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堡垒先锋、辐射带动作用,使创建好的更具感召力、党建工作更具生命力,持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同胞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好社会政治局面。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