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海北州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州教育工作按照省、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0年以来,我州共投资资金11.8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60余万平方米,将全州193所中小学调减为40所,初步构建了高中高度集中、初中相对集中、小学适度集中、教育资源均衡利用、以寄宿制为主要模式的办学模式,全州各中小学占地、校舍、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指标基本均达到标准化,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学前教育增量提质,普及率得到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是我州学前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2011年以来,我州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累计投资4254万元,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和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0所,总建筑面积26088平方米,形成了政府主导、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主体和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截止2014年底,全州幼儿园总数由2010年的10所增加到160所,在园幼儿增长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88%,全州学前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得到广泛体现。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仪器设备配备力度,小学和初中建成一所、投入一所、达标一所,基本实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学生拥有了均等的教育资源和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3%,辍学率0.25%,巩固率为75.87%;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2.77%,辍学率1.18%,巩固率为87.0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7.5%。全州“两基”工作于2011年通过国检验收,州教育局被评为国家和省级“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分别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通报表彰。2014年我州海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认定,到2016年,我州将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四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确立“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思路,整合州祁连山中学、州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班和刚察、海晏高中,在西海镇新建海北第一高级中学;整合门源县各中学高中班,在门源县新建海北第二高级中学;以祁连县高中学生为招生对象,扩建原祁连县中学,在祁连县设立海北第三高级中学。新建三所高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的路子,在全面改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14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41%,比2010年提高23.88个百分点。2014年,我州普通班高考上线率和民族班高考上线率均达到100%。在抓好本地高中学校建设的同时,我州在山东、江苏和重庆等地开办海北异地高中班,并与山东农业大学达成定向招生协议,输送学生到教育发达地区接受优质教育,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五是职业教育打造品牌,毕业生就业率大幅提升。立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出台《海北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并加大资金投入和职业教育项目争取力度,完善两所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外向就业渠道,与天津、山东、江苏等地的学校、企业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全州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两所职业学校先后开设农林、财会、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二十多个专业,近三年全州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2014年,州职业技术学校与山东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烟台城乡建设学院等达成了联办意向协议,并新增畜牧兽医、民族服装与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电子信息技术运用等9个特色专业,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
六是民族教育长足发展,“双语”教学质量逐年攀升。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发展,制订出台《海北州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对全州“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民族教育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安排。州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双语”教学专项资金,每三年召开一次“双语”教育研讨会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按照“双加强、双改革、双提高”的原则,州县教研室配备双语教研员,协同各学校组织编写更加符合和贴近实际的地方“双语”教材和校本教材,积极加强“双语”改革和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2014年我州普通高考“民考民”上线率达100%,比2010年提高了64.85个百分点。
七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以来,全州公开招聘教师572名,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全州117名校长、副校长享受校长每月100元至400元不等的职级津贴。建立每年100万元的贫困教师扶助和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开展贫困教师慰问活动,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州性的表彰活动。加大培训力度,2012年,我州设立1000万元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从州级、省级、国家级和国外四个层面启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目前,全州共有省级教学能手13名;省级骨干教师39名,州级骨干教师268名。全州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99.86%,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6.13%,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27%,教师队伍学历、学科、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提高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我州1名教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名教师入选全国“师德教育专家库”;2014年,海北二中校长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八是学校管理逐步规范,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连年提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落实州县两级教育工委和中小学思政工作经费,按省上要求配齐中学政治辅导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人文关怀,强化细节管理,对学生食、住、行、学、医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学校管理趋于规范化、精细化。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先进教研组、优秀教师等评比活动,不断深化学校管理内涵,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发挥学校党团队组织和家长学校、关工委等作用,把德育教育融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实施新课程体系为契机,注重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小学毕业生各科学业水平测试及初中毕业生各科考试成绩连年上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九是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做到政策倾斜,优先发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硬件建设持续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11年以来,州政府设立教学成果奖励、教学设备维护及双语教育、招生考试等11项教育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全面落实中央及省级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基础上,州县财政自筹资金,按每生每年补贴500元的标准,提高了小学和初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均达到2000元、初中生均达到2200元;州财政对全州普通高中寄宿生每年生均补助生活费1000元,对普通高中学校和幼儿园每年安排生均公用经费200元。2005年以来,州政府设立每年140万元的“海北州贫困生助学工程基金”,把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建立健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贫困大学生等资助体系,促进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