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架构生态屏障打造高原三宜园林城镇
祁连县地处黑河、托勒河、八宝河“三河”源头,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亦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甘蒙乃至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立足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身禀赋资源,祁连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勇于担当、敢作善为、主动自觉融入生态战略,实现持续发展的勇气和实干精神,守土有责,顺势而为,把保护生态作为各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强化措施,抢抓机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大工程遍植绿色祁连。祁连县相继实施了天保、国家重点公益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林业四大工程,截止2015年年初,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6.9万亩,人工造林6.85万亩,工程项目区涉及全县3镇4乡,全县退耕还林0.5万亩,涉及2镇2乡。四大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之前的12.8%增加到了14.87%,林分单位蓄积由原来的每公顷111.4立方米增加到到每公顷134.7立方米,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县域内的气候条件逐步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县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巩固了祁连山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高标准造林工程,彰显生态效益。2012年—2014年,祁连县实施完成投资4340万元的牛心山及卓尔山景区周边坡耕地高标准造林2万亩,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苗木371万株,拉设围栏16万米,经省、州林业部门联合检查验收成活率为88%。在八宝、扎麻什和阿柔三乡一镇实施公益林高标准造林1万亩,同时,对县城周边主要坡耕地进行全面覆绿工程。牛心山万亩造林项目经过三年的扎实推进和有效管护,已逐步显现生态效益。大面积的植树造林项目,使祁连县境内的草本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春季风沙明显减弱,完全杜绝和遏制了洪涝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高标准造林工程,激发了广大群众向“生态银行”要“发展红利”的劳动热情和全民参与建设“五个高地”的积极性。
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建设秀美家园,美化人居环境。大规模实施城镇绿化工程,完成县城内主要街道行道树栽植和路旁空地覆绿工程,开辟了人工湖、文化广场等公共绿地。对县城历年建植的绿地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和补植补栽,并对全县17家单位、居住区庭院进行绿化亮化。县城绿化覆盖率已达21.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51平方米/人,绿地率为24.61%。
启动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坚持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伐,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抓好景区景点、交通沿线和城乡居住区环境保护,广泛组织机关单位和各族群众开展“美化家园行动”,集中治理工程和生活垃圾以及白色污染,统筹做好多蓄水、供好水、节约水“四水”文章,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投资6483万元先后实施了八宝河河道治理三期工程、拉洞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冰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牛心山万亩高规格造林提灌工程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祁纤公司石棉尾矿治理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等工程建设。
2015年4月20日,祁连县绿化工作动员大会,拉开了新一轮全民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攻坚战的序幕。项目总投资566.22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66.229万元。植树造林活动涵盖游客服务中心、林场路、振兴路、光明路、规划路、广场中路、会议中心大楼周围、八宝南路东侧梯田、冰沟工业园区、二尕公路沿线、庭院(居住区)、公园。 道路绿化长度5590米米,空地绿化面积140434.64平方米;清理砂石8700方,回填种植土11300方,平整土地31亩,平整水平阶9580米(宽1.5—2米),栽植各类苗木240370株,其中乔木类大苗16756株,花灌木72284株,草花151330株,安装城市景观防护栏5700平方米,摆设景观花坛3组,灌溉设施1100米。利用青海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投入200万元,对扎麻什乡郭米村、鸽子洞村学校、棉砂湾村、八宝镇拉洞台村、西村、上庄村(二军纪念苑)、阿柔乡日旭村、央隆乡夏格村游牧民定居区等8个行政村实施村庄绿化,至此,全县45个行政村中24个村社已全面完成村庄绿化,村庄绿化率为达69%。
城乡绿化工程的实施,使县城八宝镇初步实现了“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有效推进了“宜居宜游”进程,城乡净化、美化、亮化和秩序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城镇文明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提质增效,“适宜人居、适宜发展、适宜创业”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天境祁连”又一张充满神秘诱惑与令人向往的金名片,使祁连县在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及生态立县战略下,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勃发出无限生机。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