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有力
近年来,海北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不断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成果,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全州完成禁牧面积118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面积2398.8万亩,实施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牧户14531户,完成了2014年补奖系统牧户信息录入工和审核工作;全面开展了牧草良种补贴地块上图和草地地块上图工作。天然草原全面达到草畜平衡,植被明显恢复、牧民收入有所提高,有力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州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比2013年提高了3.73%、草群平均高度提高了2.58cm。通过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有效增加了饲草资源,一年生牧草每亩平均鲜草产量达2500公斤,有力促进了舍饲养殖。
为进一步巩固全州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成果,着力解决以往在落实此项政策中禁牧不到位、监管不力、补奖资金兑现与禁牧减畜工作脱节,后续产业不壮大等问题,促使全州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2015年海北州结合州情实际,制定出台了具有政策性强、覆盖范围广、目标任标较为明确的新一年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补奖机制政策,全面推行以落实禁牧与禁牧补助资金兑现挂钩、实现草畜平衡与奖励资金兑现挂钩、草原生态管护员职责与绩效考核挂钩,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落实与保护效果挂钩的补奖资金发放与生态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的绩效管理工作,制定对乡镇、牧户、村委会、管护员的绩效考核量化指标。实施范围主要包括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刚察县和青海湖农场、三角城种羊场、门源种马场。全州实施禁牧118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2398.8万亩,实施一年生人工种草补贴30.1万亩,多年生人工种草补贴4万亩,实现全州1180万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全面实行禁牧,全州2398.8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确保完成全州牧草良种补贴种植34.1万亩,实施牧民生产资料补贴14531户,完成全州生产资料补贴牧户14531户。真正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