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门源县在总结前两年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展了涉及12个乡镇32个村6222户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了一大批广受群众欢迎的支农惠农项目,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百年村庄,百天变化,百姓生活,百天变样的门源速度,树起了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时代标杆。门源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获得第二届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省城乡环境整治先进集体称号。

党政齐抓共管,实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机构,下设项目实施组、质量监督组等工作组,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包项目村的责任分包制度,组建了12个督查指导组,完善了督促检查、重大事项及工作报告、资金管理等相关制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适时组织各乡镇观摩交流,总结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工作进展缓慢的个别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集体约谈,并在全县通报批评,形成了县委统一指挥,县政府主抓,各部门协调配合,乡村两级狠抓落实的领导体系和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在项目建设的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形成了四线工作法:即每一名党员公开承诺联系十户农户开展建设活动,形成党群联系线;将建设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给农牧户,形成信息沟通线;引导和激励本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及民营企业家捐资助力家乡建设,形成惠民帮扶线;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放弃节假日,带头参与建设,帮助弱势群体,高密度、高频率进村入户,高强度推进建设工作,形成帮贫关爱线。四线工作法合民意、接地气,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呈现出干部带着群众干、工作催着干部干、一村赛着一村干的喜人场面,群众对干部工作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形象地说:干部晒黑了,村庄变美了

坚持分类指导,实现了规划与实践的统一。工程启动之初,县乡两级分别派出考察组多地进行考察取经,在总结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民意,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点的原则和整洁大方的思路,充分依托生态、人文等资源禀赋,分别制定县、乡、村三级建设规划和方案,丰富建设内容,彰显本土乡韵,形成了乡有风格,村有特色的建设方案,充分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建设激情。在规划落实过程中,把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其中,分类指导,比如在西滩乡边麻掌村新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眉户戏为内容的文化墙,在东川镇尕牧龙下村、麻莲乡瓜拉村等新建了具有地域风格的风景墙,皇城乡建成了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赛马场,充分展现当地民族不同的文化魅力,使建设活动不仅成为生活环境上的一次改善,更成为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一次提升。同时,根据各项目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先后建成了总投资3446.86万元的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东川镇文义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苏吉滩乡药草梁村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和516幢畜用暖棚建设项目,投资1176.92万元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且人畜适度分离的养殖小区28个、家庭农牧场2处,投资1800万元完成东旭村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投资1200万元的油菜花海景点提档升级项目,投资1460余万元开发达摩禅音瀑布旅游景点,打造出集餐饮住宿、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牧家院”51家,实现了村庄改貌和村民增收的双赢。在仙米乡、东川镇、北山乡建成集中安置中心4处,初步探索了农村特困群众、五保老人、空巢老人集中安置的门源农村养老模式,使共建整治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成为发展农牧区后续产业、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动力。今年,我县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仙米乡大庄村被命名全国宜居村庄,泉口镇大庄村和东川镇孔家庄村被命名全省最美村庄。

坚持整合资源,实现了内力与外力的统一。把争取共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作为推进工程的强大动力,内外力并举,集中多元力量助力新农村建设。由县级领导带头,相关乡镇和部门联动,积极向共建单位汇报衔接,争取最大力度的帮扶,山东省以及省政府办公厅等20个省级共建单位,州政府办公室等55个州直共建单位,73个县直共建单倾力参与到结对帮扶工作中,并通过动员民营企业家捐资助建等方式,累计投入共建资金2.2亿元,建成了一批村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办公业务用房、太阳能路灯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成全省首个行政村光伏发电站;捆绑整合各类补助和项目资金9.6亿元,实施了一批村级道路、人畜饮水、村庄绿化等生产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广泛宣传动员,采取乡镇政府担保农户贷款等措施,发动群众筹资4.5亿元,完成了房屋、庭院改造及太阳能采暖供水等项目,形成新农村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坚持统筹推进,实现了先行与后促的统一。2012年以来,除省定的50个项目村外,县委、县政府根据群众意愿,克服财政困难实际,多方筹措资金,自我加压在非省定项目村自行开展整治工作,今年实现了109个村庄的先行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程整体推进。同时,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通过开展最美家庭乡村好青年评选和感恩教育、善行义举榜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农牧区讲文明、促和谐的氛围;以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制定完善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五星级农牧户美丽小庭院评比和义务劳动日环境卫生十户联帮等活动,群众环卫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公共财政补助、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扶贫资金注入企业的年终分红等途径,建立了村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并结合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实行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的农村垃圾运行模式,共成立环卫队伍69支,投入后期管理资金93.8万元,如浩门镇每村每年从村级经费中支取6000元以上用于后续管护,青石嘴镇按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对保洁员进行补助,泉口镇从隆晟环保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分红资金中每年支出12万元用于后期管护,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成果得到有巩固提升。

(门源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