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扎实有效推进文化旅游工作
近年来,海北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青海省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依托全州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快多方面建设,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容,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事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海北州累计接待游客447.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5亿元,同比增长35%,游客人均消费240元,同比增长11%。
一是齐心协力,全面落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责任。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时期全州旅游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及考核办法》,对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落实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任务和责任。同时,编制完成了《海北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门源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祁连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刚察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海晏县文化旅游融合集聚区发展实施规划》五个规划文本,进一步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位。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把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强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多方面建设,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财政投入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2011年来,投资2.14亿元,新建高原桃花源、泉口镇生态文化体验走廊、民俗饮食一条街、千户府、刚察民族民俗文化馆、演艺中心、昆仑神祠、马背民族互动营8个景点项目;体育文化旅游方面,投资1.14亿元,新建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达玉部落自行车综合服务基地、西海镇自行车城3个景点项目;休闲度假旅游方面,投资1.51亿元,新建祁连水世界、瑞士印象一条街、东大滩水上乐园3个景点项目;红色文化旅游方面,投资1100万元,新建二军纪念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爆轰试验场、上星站、二分厂进行了恢复原貌修建。海北州在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地域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编排了《碧海云天金银滩》、《天边的情歌》、《赛亚历险记》等歌舞剧和影视剧。整合华热服饰、回族宴席曲等“非遗”文化旅游资源,将其融入旅游景区,使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门源县东旭高原桃花源景区的酒曲和锅庄、海晏达玉民俗村的民族歌舞等表演列入景区展示内容,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品位。
三是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先后举办了“刚察观鱼放流放生节”、“油菜花旅游节”、“中国原子城‘两弹’研制基地精神研讨会暨王洛宾音乐艺术节”等活动。在内容上,涵盖民族歌舞、优良畜展、工艺展、研讨会、经贸洽谈等多个门类;在形式上,通俗演唱、民族锅庄舞互动演出等交相融合,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为广大游客呈献丰盛的文化旅游大餐,文化旅游已成为海北州招徕省内外游客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海北州始终坚持突出旅游商品研发的文化性、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和市场性,在旅游商品中注入文化元素,借助一批旅游商品创意公司,加大产品研发、包装和推销力度,加快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文化特质、附加值高、能收藏易携带的旅游商品,加强对凸显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的深度再开发,拓展开发环湖自行车体育用品等旅游商品。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资源,通过贴息、减免税收等让利方式,建成了门源兴农蜂业有限公司、祁连山民族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刚察“梦之湖”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海晏仁毛百吉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开发研制了奶制品、蜂产品、祁连玉产品、导弹模型、虎符石匮、河湟剪纸、嘛尼石刻、掐丝唐卡、动物标本、环湖宝瓶、民族手工艺品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北州新建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销售企业40家,旅游商品销售的人数达1000多人,旅游商品达到30个种类、100余种品种,培育出羔羊系列、山野菜系列、民族小吃系列等近50余道独具地方特色的菜品,丰富了全州的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实现了文化旅游商品的多样化和本地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
(州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