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创新扶贫机制
建立完善扶贫开发新模式
海北州始终州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等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建立扶贫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了激励奖罚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定点扶贫)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围,制定出台了《海北州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和《海北州党政军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考核评估办法(试行)》。扶贫开发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州党政军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每年进行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估。对扶贫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扶贫工作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选和推荐优秀领导班子及各级精神文明单位的条件之一。各县的考核结果与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挂钩。二是建立了交流沟通协调机制。为进一步做好省级定点扶贫工作,加强沟通衔接,制定了《省党政军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海北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年度会商机制、沟通协调配合机制、工作情况互通机制、交流宣传机制和组织领导机制。明确了省级定点扶贫单位和州县党委、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扶贫部门的职责,相互沟通协调的途径、方式等,建立了领导责任和联络员制度。
二、建立财政专项投入机制。2012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从2012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00万元,并且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各县财政也根据贫困人口比例安排相应的扶贫专项资金,并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长。同时“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设立20万元的扶贫奖励基金,将对长期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牧区农事队脱贫攻坚工作州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各县财政各配套15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补助。以地方财力的投入有力地助推了扶贫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
三、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化、产业化高度结合,着力完善产业化扶贫机制。一是围绕种、养、加及生态旅游业培植扶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产业和区域格局,形成大商品基地和大区域品牌及特色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分类指导,产业扶贫到户。结合贫困乡村实际,瞄准市场需求,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在到户方式上,对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扶持;对外出或没有劳力的贫困户进行委托帮扶、联户经营或入股分红。三是抓好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以“六个突出”、“六个着力”为重点(即突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生产要素聚集、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强化科技服务、打造支撑平台、提高综合效益、增强示范辐射和扶贫带动作用),推进园区建设,以园区带就业促创业、以产业带就业促增收。四是大力培植扶贫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带动机制,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用工帮扶、基地覆盖、收购原料、包收产品、无偿支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针对扶持企业建立完善奖惩机制,督促其履行扶贫责任。五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模式,通过产业化链条,创新入户方式,引导扶贫对象入股分红、参与生产经营等,使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到户,解决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难题,使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与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有机结合。六是落实资金项目。建立健全“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政府补”的多元投入机制。对贫困户的资金扶持,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可实行基建资金自筹,启动资金扶持,运转资金贷款。尝试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模式,如产业扶贫资金以互助资金模式运行,到村到户扶持产业发展。
四、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一是建立乡村向县扶贫部门申报、州扶贫部门组织合规性预审、县政府组织论证审批、省州扶贫部门备案监管的项目申报立项审批机制。二是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信息披露制度,对符合政府采购的物资设备等实行“阳光操作”。三是落实资金县级报账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封闭运行,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流失浪费。实行“凭票付款”制度,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使用到项目,管理到项目,验收核算到项目。四是健全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对建成项目的经营、运行、入股贫困群众受益等开展经常性回头看,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推行祁连等县实行的给入股贫困户发放股权证或明白卡的做法,将入股资金、经营项目、分红资金等填写清楚,发到贫困户手中。规范贫困户分红资金发放办法,全部采取“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户,解决扶贫分红资金发放中存在的平均分配、被村里挪作他用等问题。五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大扶贫”格局,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和各种支农惠农资金,以县为单位进行捆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地实际。六是在产业示范村项目以及其他产业项目中进一步创新推广竞争机制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示范村进退机制,一方面示范村达到扶持效果后,退出试点,再重新选择示范村;另一方面,对贫困户带动力度不明显,没有形成有效的扶持产业的试点村也要退出,再选有条件的村实施。确保有信心、有实力做好扶贫产业的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
(州扶贫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