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五项措施”稳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今年以来,海晏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全面推进了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文化惠民。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以乡(镇)村文化广场为平台,每月开展群众集体舞、篮球赛、锅庄舞等活动;组织机关团体开展文艺汇演和周末广场文艺演出50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20场次;深入实施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深入社区、农牧区、学校、寺院、军队放映电影328场,观看人数达1.3万人(次);文化培训人次达120余人。赴刚察县、门源、西宁等地开展文艺演出或竞赛交流活动6场次。
二是夯实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487万元实施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项目,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建2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为29个村配发了体育健身器材。建成流动阅览室4个,建立农牧家书屋示范点29个,进一步改善了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成了6个点的国标数字发射站的升级改造和1个一体化电视发射机房安装,共发放电视460台,村村通750台,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问题。
三是推进文旅融合。以建设省级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为契机,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内涵,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相约2015“河清海晏·文化旅游暨第十届民族运动会” 、“河清海晏·乐动之旅”走出金银滩等品牌文体活动,带动了行业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着力优化文化产业整体布局,积极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砖雕、唐卡、熏香、藏绣、民族服饰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产值达171万元。积极开展非遗和演艺节目进驻景区工作,年内在达玉部落等景区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演出4场次,有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味和吸引力。
四是加强文物保护。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投资38.5万元实施了白佛寺修缮工程、白佛寺保护维修、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实施保护和开发海晏县古城改造等项目,确保优秀文化完好传承。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工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后确定了涉及民间习俗、生产技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4类9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目前,青海湖祭海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颂词》、《河湟剪纸》等4个项目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五是强化市场监管。积极开展网吧、音像制品、图书经营、娱乐棋牌室等文化经营场所专项整治活动,打击销售非法文化产品、传播网络有害信息、非法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等违法活动。今年来,开展文化市场整治15 次、常规检查173次、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3次,督促检查音像制品、打字复印、娱乐场所等经营门店33家,共收缴盗版光盘43张,没收非法出版物 21册,责令2 家存在盗版音像制品的经营户限期整改,取缔无证经营的游摊商贩2家,清理置换非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27 套。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