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今年,我州围绕年初减贫1.1万人的目标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原则,按照“22336”(强力推进牧区农事队特殊类型脱贫攻坚和门源脑山地区2个脱贫攻坚;精心打造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2个示范州;创新发展项目储备、工作监管考核、扶贫资金监管考评3大精准扶贫机制;做大做强3个扶贫产业示范园;全面落实教育培训、产业扶贫、易地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6项精准扶贫工作)的工作思路,创新示范促引领,攻坚克难谋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
一是州县分别召开会议,部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州委、州政府拟出台《全州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加快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和《全州“四个一批”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及交通、饮水、住房、电力、电商、金融、教育、科技、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文化惠民、医疗卫生保障等配套方案。
二是建立完善领导联点机制,及时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按照省州部署,全面推行州级领导联系重点乡村、县级干部联系重点村的工作机制,确定31名州级领导联点21个乡镇,107名县级干部联系99个重点村。根据省委农村牧区及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州按照“123”工作机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确定联点扶贫单位和选派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通知》(北办字〔2015〕86号),对全州“十二五”确定的86个贫困村、16个后进村及4个维稳重点村选派工作队。从省、州、县机关单位共抽调316名精兵强将,对省上重新核定的56个重点村(41个贫困村、16个后进村、4个维稳重点村,除去交叉重合共56个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43个州定建档立卡贫困村派扶贫工作队。并于10月26日—10月29日分两批开展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上岗培训。11月初,第一书记和所有派出工作队干部全部到位调研熟悉情况,重点推动落实“六个精准”扶贫推进、协调实施扶贫项目、监督扶贫资金使用、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指导基层组织建设等。
三是认真核准扶贫对象(贫困村、贫困户)。2014年,依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州共确定86个贫困村3.28万贫困人口。今年,为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项目实施更加精准,资金投入更加精准,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更加精准,扶贫成效更加精准,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核准工作。1.重新核定贫困村。按照省上提出的贫困村核定条件,结合我州实际,将2014年以来实施了扶贫开发项目,但整体效果仍然不明显的贫困村和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方面还较欠缺的贫困村作为重点,重新核准贫困村,在86个贫困村中,核定出贫困村41个。2.扶贫对象识别精准。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严格识别程序和要求,按照省扶贫开发局近期下发的《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核查工作方案》(青扶局169号)文件要求,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力以赴开展核查工作,核定我州共有2.2万贫困人口。
二、以精准脱贫为目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一)落实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再创历史新高。我们瞄准贫困群众,完善项目储备,积极落实资金,截止11月底,落实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特殊类型脱贫攻坚、扶贫产业示范园、旅游扶贫试点、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雨露计划、贫困大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1.886亿元,同比增长28.3%,再创历史新高。州县财政对扶贫开发投入逐年加大。今年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33万元,重点扶持扶贫专业合作社。
(二)牧区农事队特殊类型脱贫攻坚全面完成。2014年,省上将我州牧区农事队纳入特殊类型脱贫攻坚范围,加大了集中攻坚扶持力度,以易地扶贫为基础,行业扶贫为辅助,后续产业为抓手,专项带动,行业跟进,省州联合利用2014、2015两年时间,对祁连、海晏、刚察三县牧区26个农事队1206户4460人开展了特殊类型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共投入资金达到20668.8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7871万元,州县财政配套专项600万元,整合行业资金3797.8万元,群众自筹8400万元。采取县城安置、小集镇安置、就近安置等方式对所有农事队群众进行了安置,实现全部入住。同时,投入专项2731万元积极扶持养殖、特色种植、宾馆建设、商铺建设、农(牧)家院等后续产业,使搬迁群众能够及时投入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三)“两个示范州”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金融扶贫示范州工作成效明显。按照精准扶贫的原则,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产业示范园和旅游扶贫等专项扶贫项目为平台,制定出台了《海北州金融扶贫实施意见》(北贫组〔2015〕5号文),投入3639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风险补偿机制,按照1:5或1:10的比例撬动银行贷款,目前,通过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或者直接给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发放贷款近4亿元,着重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扶持藏系羊、牦牛养殖,旅游扶贫和农畜产品加工及特色养殖业等扶贫产业。金融扶贫利用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抵押,进一步撬动银行贷款,扶持缺资金的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带动贫困户面多、资金量大,有效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成为创新扶贫模式的一大亮点。二是旅游扶贫示范州工作积极推进。依托我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制定出台了《海北州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北贫组〔2015〕6号文),投入29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在13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着重打造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祁连县2个、门源县1个)和10个县级旅游扶贫试点村(祁连县3个、门源县1个、海晏县4个、刚察县2个),建设观光生态园、民俗风情园、露营基地、农家特色体验驿站等项目,扶持贫困户1800户6173人。旅游扶贫产业的兴起,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脱贫致富行列,群众脱贫积极性高,脱贫步伐加快。如门源县青石嘴镇2个村依托观花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10万元,修建77个特色产品摊点,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带动77户贫困户直接参与经营,户均增收5000—10000元。
(四)项目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一是着重加强项目储备。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适合产业入手,着重从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扶贫产业等方面储备项目,为精准扶贫打好基础。二是着重强化工作监管考核督查机制。从加强常规工作督查、重点工作督办和年度工作互查几方面,州级实行每两个月至少督促检查一次的督查机制,进行全方位监管。按照省州相关考核办法,完善目标奖惩机制,加强年度扶贫开发工作、定点扶贫工作及农事队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着重强化扶贫资金监管考评机制。按照省上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定期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考评。强化州级监管,加大项目审计力度,落实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五)三个扶贫产业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刚察县省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已完成总工程的90%,已有8家企业进驻(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55家专业合作社参与园区发展。累计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115人,人均工资达2000余元,带动贫困户1654户6008人,户均增收1600余元。开设培训班121期,实现转移就业5490人次(其中产业园累计安排就业1200人/次)。扶贫产业园带动示范效应逐步显现,贫困农牧民成为扶贫产业示范园的最大受益者。今年,落实金融扶贫资金1000万元,祁连和海晏两县再建两处扶贫产业园,祁连县通过金融扶贫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扶持带动6个乡镇23个村贫困户542户1642人。海晏县通过金融扶贫投放龙头企业厦华产业园和20个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畜产品加工及旅游产业。
(六)教育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落实“雨露计划”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开展汽车驾驶、牛绒针织、标本制作、掐丝唐卡、中藏药加工、刺绣、缝纫裁剪等专业技能培训。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120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对今年新入学职业学校上学的贫困学生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助。投入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240万元,按1:5或1:10撬动贷款,目前已为20名大学生发放贷款1000万元扶持创业。
(七)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扶贫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对25个贫困村投资3500 万元,结合金融扶贫重点以特色养殖、商铺建设、乡村旅游方式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1882户6753人。各地结合实际,坚持把扶贫到户与培育增收产业结合起来,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积极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以“合作社+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等形式,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以贴息扶持等方式扶持养殖、特色种植、农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基地,拓宽增收渠道;以专项资金入股分红形式,贫困农牧民实现户均每年增收600—1300元;牧区贫困村结合实际将“母畜周转群”扶贫模式创新发展,得到了项目村牧民和乡镇干部的一致认可和欢迎;互助资金这一“草根贷款”、“群众贷款”为贫困农牧民群众发展产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扶贫产业从分散式、短期型的方式向集约式、持续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扶贫转变。
(八)易地搬迁工程稳步开展。投入专项43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近8000万元,对1071户农牧区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已完成95%的住房建设任务。
(九)行业扶贫强势推进。各行业部门围绕贫困农牧区在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等方面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积极履职。并按照州委农牧区及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加快推进整体脱贫责任分工方案和进一步推进“四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通知精神,各行业各部门围绕贫困农牧区在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着力解决问题,积极履职,制定行业部门规划,加强衔接,落实项目资金开展行业扶贫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开展前期调查核准。
虽然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我州经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大部分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但由于受地理区位受限,个人文化素质较低,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有等、靠、要思想的人;二是由于环湖周边农牧区群众因生态保护和省级旅游管理限制,群众发展生产受限,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对这部分群众扶持产业难度较大;三是因门源脑山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县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64%,是我州扶贫开发“深水区”“硬骨头”,也是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的“短板”;四是易地搬迁中安置地难以落实;五是搬迁群众后续产业跟不上。所实施过是搬迁项目,整村整社搬迁的群众都享受到了每户1万元的后续产业扶持,而零散搬迁户无后续产业支持,虽然挪出了“穷窝”但无法脱贫;六是部分项目建成后因经济下行、农畜产品价格下跌、生态保护等因素,造成闲置,未能实现及时分红。
(州扶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