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准字抓住实字
我州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坚持扶贫先扶智,盯住一个准字,抓住一个实字,为实现“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理清思路,奠定了良好开局。
一、摸清底数,制定方案,为精准脱贫夯实工作基础
为掌握全州农牧区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真正摸准教育扶贫对象及贫困情况等底数,我州以州县资助中心为主体、抽调的驻村干部为骨干,积极开展进村、进校、进户的“三进”活动,摸清了全州贫困村教育现状、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和基本需求。
我州有贫困村86个,占行政村的40%,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8万人,占农牧民人口的10.4%。目前在校的贫困学生共2225名,其中学前在园(班)幼儿326名,小学生932名,初中生408名,高中生273名,中职在校生80名,大学在校生206名。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教育脱贫行动计划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了《海北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切实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加强贫困家庭学生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的精准扶贫举措,使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确定原则,确立目标,为精准脱贫提供方向指导
按照州委提出的“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我州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将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问题导向、精准施力,分类指导、创新机制,群众主体、激发动力的原则,分四步走,务求如期全面实现教育整体脱贫目标。
第一步是2016年对全州2225名在校学生以结对帮扶单位为主,全部完成帮扶结对工作;重点对计划2016年实现脱贫目标的25个贫困村中675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和帮扶,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第二步是于2017年帮助刚察县全面脱贫、并对计划当年实现脱贫目标的35个贫困村中794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重点资助和帮扶,确保脱贫家庭不因孩子上学原因返贫。
第三步是于2018年全面实现全州所有贫困村脱贫目标,重点为剩余的26个贫困村上756名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
第四步是2019-2020年,紧盯刚刚脱贫家庭在校学生上学情况,做好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必备条件。
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为精准扶贫提供措施保障
一是扩大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
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让贫困农牧区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扩大贫困农牧区学前教育资源,规划投资3005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415平方米,满足贫困家庭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彻底解决贫困农牧区幼儿“无园上”的问题,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
加大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的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继续给予寄宿学生每生每年500元补助。
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在省定标准上,继续给予寄宿生每生每年1000元补助。将全州273名贫困学生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帮助贫困家庭高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培养有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二是精准对接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和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开展招生扶贫
在对口支援的异地高中班招生中,有计划地向贫困家庭学生倾斜。积极落实好山东农业大学对口海北招生40名学生的计划。继续争取对接其他学校向海北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
实施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在我州贫困学生招生计划。争取实施中职应届毕业生推荐直升高职招生计划和单考单招计划。积极争取海北职业技术学校护理康复专业招生计划,加强校际合作,加大农牧区贫困学生培养力度,培养农牧区卫生人才。
为考入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落实好资助政策,并解决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政府贴息,积极协调提供勤工俭学机会,最大限度减轻贫困家庭供子女上学的负担。
三是强化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的政策支持
实施乡村教师计划,对边远偏僻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年解决农牧区幼儿园教师紧缺问题;积极争取优秀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顶岗支教”活动。
认真实施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师资水平。通过定向培养、精准招录、在职培训、专题研修、对口支援、实习支教等方式,每年为农牧区小学、幼儿园培养、培训和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双语教师。加快教师和校长县域内交流轮岗和任职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城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
四是着力推动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转移
根据发展规划,推动职业技术学校建成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积极争取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面向全州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的公共实训基地,最大范围吸纳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加快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
每年组织一定数量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设几个地域性的农牧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满足贫困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证
一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半年对各县教育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是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工程质量等情况。
二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州、县级教育部门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示教育发展年度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情况。
三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组织对教育精准脱贫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四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确保工作责任到人、到单位,加强目标考核和工作督察。
五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专项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州教育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