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新模式
“十二五”以来,海晏县突出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全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4.5亿元,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16项脱贫攻坚项目,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344 户8190人,下降至目前811户2505人,贫困人口减少率为70%。一是壮大产业扶贫。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化、产业化高度结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14万元,以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为统领,围绕种、养、加及生态旅游业培植扶贫支柱产业,着力完善产业化扶贫机制,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产业和区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县扶贫产业共发放分红资金384.9万元,受益群众1700余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人的用人用工。二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有效整合的方式,“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了涉及9个村1354户5524人和11个农事队370户134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打造了9个新村,建成2个社区化管理居民小区,实现户有新房,村有广场、有绿化、有活动室、有增收产业,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开展金融扶贫试点。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采取“竞争入围”的方式,开展金融扶贫试点,重点打造了以舍饲养殖、牛羊贩运、饲草料种植、特色种植、家政服务和旅游业为主的扶贫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扶贫资金与金融资金相结合,各村及农牧户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四是推进旅游扶贫。依托金沙湾旅游景点、青海湖、兰花湖及年卿夏格尔山等景区,在俄日、温都、黄草、道阳四个贫困村,结合各村特点发展旅游扶贫项目,建立“项目带动,市场运作、利益均享、企农互利”的长效扶贫机制,打造了家庭宾馆、农家院的乡村度假、旅游扶贫驿站、摄影基地、帐房城、生态果蔬采摘等农牧区乡村旅游主题,实现了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规范化、资金投向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模式产业化、带动精准扶贫化。五是实施雨露计划。大力实施农牧民技能培训工程,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累计投入81万元,实施了民族歌舞、刺绣、挖掘机等短期技能培训,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投入资金131.9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0名新成长劳动力、365名职校学生及183名贫困大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往返探亲交通费等方面给予了补助,让希望的雨露滋润到了每个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田。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