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积极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
海北州针对贫困村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业弱小等问题,将贫困村文化惠民扶贫计划全部纳入“十三五”文体发展规划当中,制定出台了《海北州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文化惠民推进工程,形成州、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力推进图书馆、活动中心、文化馆、体育场馆、群艺馆、县级博物馆以及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重点项目建设。已实施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4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14个农牧家书屋、29个寺院书屋、23个社区文化设施装备;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场地850处。各类健身场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0.86平方米。
二、文化下乡活动异彩纷呈。各地区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阵地的作用,调动各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社会团体的主动性,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浓郁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州群众文化凝聚力明显增强,文化惠民工程效益明显提高,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郁氛围,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地域特色竞相绽放。以“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民俗”、“眉户戏”、“窝儿药枕”、“阿柔逗曲”、“民族赛马”、“郭米则柔”、“青海湖祭海”、“寺院藏戏”、“自行车休闲运动旅游”、“河湟剪纸”、“民族马术”等具有浓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各类活动为抓手,推进特色文化乡村创建,引领和带动农牧区特色文化建设,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四、文化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和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工程,使文化产业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一是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了海北高原户外体育运动基地、“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门源百里花海生态文化体验基地、祁连宝玉石研发基地、刚察民族工艺品研发基地、海晏王洛宾音乐体验基地。二是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培育高原桃花园、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刚察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海晏马背民族文化体验园、青海湖人文生态博物馆、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等一批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三是做强一批特色文化企业。重点培育门源花海赛马场公司,祁连县翠光宝玉石公司、祁连县伊圣源开发公司、刚察县梦之湖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海晏县金银滩剪纸艺术传播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四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绿色文化旅游区、特色文化旅游区,着力增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五、广播影视文化相得益彰。组织实施无电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清理置换有效覆盖、国标地面数字发射站点、广播电视进寺院、藏区高清数字电视试点、农牧区应急广播“村村响”试点、藏语译制能力建设、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播电视业务能力建设等“十大工程”。形成州县府所在地以有线网为主、无线发射为辅,乡镇村社以个体地面卫星接收为主、无线发射为辅的广播电视覆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