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海晏答卷: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晏县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一串串温暖人心的民生数据印证了广大城乡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足更实。
幸福,从公平公正的保障中体现出来。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累计完成惠民项目投资超过28亿元,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55元提高到14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40元、60元均提高到100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03元提高到393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260元提高到2970元,特困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4732套,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幸福,从摆脱贫困的笑脸中洋溢出来。组织实施19个村易地搬迁等项目,扎实推进牧区农事队特殊类型脱贫攻坚工作,五年累计5800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今年以来,海晏县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创新制定了“1+8+12”的扶贫工作机制,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等各个环节工作,全力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1.3亿元,多领域同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年底6个村整体脱贫,191户626人稳定脱贫。更多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心更加充足。
幸福,从越来越鼓的腰包中传递出来。五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8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3元,年均增长13.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706元,年均增长17.6%;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195万元,415名城乡劳动力成功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今年至目前,全县新增就业8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140人次,实现创收2056万元,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7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32万元。群众增收渠道逐渐趋于多元。
幸福,从优先发展的教育中彰显出来。五年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7亿元,完成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硬件全面达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4%,落实义务教育营养餐补助金800余万元。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全省平均指标32.6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99.7%,异地办学实现零突破。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全县598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63万元,为145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基金29万元,累计为615名应届农牧区贫困大学生和中职学生发放三江源奖补资金725万元。今年,全面落实了省委、省政府15年免费教育政策,学前教育免除保育教育费,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农牧区孩子“上学难”成为历史。
幸福,从日益丰富的生活中感受出来。健全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户户通”、“村村通”覆盖率达98%。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乡镇文化站6处,村级农牧家书屋29处、寺院书屋3处,设立了文体广电(双语)科普宣传栏,涉及29个村和7个社区,覆盖率100%。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25个,给29个行政村配发了健身器材。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两节”系列文化活动、王洛宾文化广场活动、农牧民职工运动会、职工篮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55余场次,大型活动10余场次。开展了“电影六进”活动,年播放电影达368场次,城乡群众精神文化多姿多彩。
幸福,从民生情怀的改革中折射出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增加到15项,构筑了城乡居民常规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今年,海晏县投入资金298.7万元,强化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7件常用医疗设备实现村级全覆盖,为31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专用摩托车,基层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