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用好“指挥棒”当好“排头兵”筑牢脱贫攻坚的根基
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祁连县9名第一书记和64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核心,全面贯彻“六个精准”和“八个一批”的要求,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领头雁”和“生力军”作用,推动全县脱贫攻坚任务落地见效。
深入调研,扶贫思路上见举措。驻村扶贫工作队主动履行“八大员”工作职能和“十个方面”工作职责,积极协助乡镇党委全力以赴抓实精准扶贫。一是以培养“双强”村支书为重点,集中整顿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筑牢了脱贫攻坚的“桥头堡”。二是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深入群众,逐户上门定期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查核,摸清贫困底数,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帮助联帮的18个贫困村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攻坚的发展思路,为2259名贫困群众建台账、端盘子、定调子、开方子,制定脱贫方案,定准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开展“亮身份、见行动、作表率”等载体活动,鼓励党员带头致富,争当先锋。倡导先富起来的党员积极为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在产业上实行一对一帮扶,引导致富党员为贫困群众“搭台子”、“出点子”、“找路子”。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队累计走访全县45个村农牧户4102户,确定建档立卡扶贫户共1610户4860人,结对贫困户1587户。开展农业技能培训96期8421人次,上党课75次。为贫困对象贡献脱贫致富“点子” 325个、帮扶意见1614条。
立足优势,产业扶贫上出实招。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充分发挥基层一线和派出单位之间的“联络员”作用,把派出单位当作“靠山”,积极牵线搭桥,在加大精准帮扶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撬动村集体经济、村民资金积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培植和发展扶贫产业。一是针对农牧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基层党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把党在农牧区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经济实体和股份合作经济,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资金匮乏、技术欠缺、劳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让贫困群众直接得到流转受益,又可贷资入社、入股分红,走“输血型”和“造血型”并重的脱贫之路。八宝镇15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39万人,人均增收527元。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5个,社员2970人,带动贫困户82户,人均增收385元。二是立足转型发展中乡村旅游发展势头猛的实际,依托祁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巧借“旅游活县”战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推行“党支部+旅游景区+贫困户”模式,发挥生态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综合带动作用,帮助贫困群众在发展旅游中脱贫致富。总投资1200万元的八宝镇麻拉河、营盘台村、拉洞村旅游扶贫生态园建设项目,扎麻什乡河东村、河西村实施聚宝瓶旅游扶贫建设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344户1020人,人均增收1300元。三是借助祁连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商进农牧区示范县的有利时机,推行“党支部+电商+贫困户”模式,引导本地返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能人大户创建特色网店83家,各类宾馆入驻第三方旅游平台200余家,餐饮入驻美团网20家,网络销售平台3个,从事电商的青年有80余人,为贫困户提供产业培训、市场拓展、素质提升、产品销售等服务,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就业5848人次,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350人,各商家抢抓旅游旺季,实现线上销售收入123.26余万元,线下销售190.41余万元,网络代购96.44余万元。四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注重组织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民生和公益性事业助力精准扶贫。推行“党支部+工业园区+教育基金+贫困学生”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贫困群众转化为园区企业工人,目前,全县各类厂矿企业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280人。先后设立“亿达助学基金”、“玉林教育奖学金”,累计资助44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助学金额达60万元。同时,利用派驻单位及个人资源优势,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如扎麻什乡地盘子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雷生财及驻村工作队成员,利用熟悉农业种植的特长,组织举办了多期农业技能培训班,手把手地指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申请扶贫资金贷款300万元与私人企业联合以股份制形式新办集餐饮、住宿、花卉种植为一体的“霓虹湾生态农家院”,带动1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八宝镇卡力岗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郭建华及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积极协调九洲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祁连县教育局捐款30万元,其中捐卡力岗村10万元,专项用于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助学帮扶。同时采取慰问贫困户、结对认亲等方式,先后向卡力岗村直接捐资或协调捐助达37万元。截至目前,派驻单位为贫困村安排专项支持项目3个,争取投入到位的各类资金及物资(折合)870万余元,累计带动贫困户344户1020人,人均增收1300元。
创优机制,规范化严管鼓干劲。县乡两级通过着力抓培训、增素质,抓机制、压责任,抓惩处、明规矩,形成了一套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管理机制。一是及时制定下发《祁连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及工作队员管理办法》《祁连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工作职责》《祁连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考勤管理办法》《祁连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定立了工作规矩和责任清单,做到依规管事、依规管人。二是推行“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回访制,积极落实扶贫工作队员驻村艰边工资补差、工作经费、食宿等方面的待遇。为“第一书记”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由县上出资组织扶贫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解决了扶贫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后顾之忧。三是建立扶贫工作纪实制度。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对访民生、察民情、听民意、帮民困等情况详细记录,建立一本工作台账,对调查问题、反映情况、民生实事等分门别类、制定计划、积极落实。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队共召开工作例会195次,发放宣传资料4895册,张贴标语183条,排查调解纠纷25起,为民办实事160件;撰写民情日记73本,报送信息简报43篇(条)。
注重宣传,扶贫与扶志同推进。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发挥思想活、思路新等优势,帮助村两委积极推行“互联网+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党建扶贫微信群、QQ群、APP手机村务通,及时推送和传递扶贫政策、交流扶贫经验、征求脱贫意见,促进党建扶贫工作覆盖到位。积极协助乡村每月把扶贫工作动态以简讯形式上传至APP手机村务通等新媒体上,让广大群众随时了解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展情况。同时,经常深入群众,结合实际详细讲解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广泛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转变农牧民扶贫观念,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