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党建“三领”模式显实效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9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野牛沟乡以“党委统领、支部引领、党员带领”的“三领”工作法为抓手,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党性履职责、服务群众践承诺”,为党建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定好“调”、找准“音”、拨好“弦”。

党委统领,科学谋划定好“调”。坚持从班子建设入手,提升党委民主决策和科学谋划的能力,发挥乡党委的“龙头”作用。一是建立完善乡党委议事、民主决策、理论学习、干部包村等机制。以“集中+分散”、“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四个意识”,提升乡党委民主决策议事能力。年内,召开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15次,开展集中学习讨论8次,外出培训学习5人。二是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民生发展项目等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以乡党委集体研究部署、分类组建任务攻坚小组、公开任务实施主体和方法步骤等方式,推进乡党委决策精准化、任务落实精细化、产生结果效益化,解决了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年内,召开专题党委会15次,讨论决策各类重大事项45件。投入408万元资金,实施完成1万亩的退牧还草工程、1万亩祁连山生态保护黑土滩综合治理、120万亩草原鼠害和毒毛虫灭治等项目。投入329.7万元资金,实施完成了20处危房改造、34处羊棚、10处贮草棚、16处青贮窖、75.9公里路桥维修等民生项目。三是严格落实“联点包村”制度。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联点包村干部进村入户摸“底数”、话“发展”、找“问题”、列“清单”、问计于民。四是指导完善各村党建工作机制,量化、细化村级党建工作目标,以目标考核机制,将考核指标细化为22个小项,把“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支部引领,攻坚克难找准“音”。一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牧区经济、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村党支部牵头,大浪、达玉两村畜牧业合作社集约草场19.1万亩、牲畜9947头只。吸收58238名群众入社,入股总资产达到1429.36万元,人均收入达18706元,高出全乡其他散放牧户1.2%。以村党支部牵线搭桥的方式,达玉村畜牧业合作社通过与山东滨州等地畜产品公司建立购销关系,成交牦牛1000头、藏羊1万只,首开跨省规模销售之先。以“入股分红”的方式,边麻、大泉两村将100万财政扶贫资金入股边麻村两个畜牧业合作社,每年将本金的10%收益发放给59216名贫困群众,人均实现增收462元,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二是坚持“党支部+工作组”的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委会、村调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治安联防队、精准扶贫工作组等自治组织作用,分片划定责任区,定期排隐患、调纠纷、办实事、解难事,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年内,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8起,为群众解决各类困难问题220余件。

党员带领,群策群力拨好“弦”。乡党委督促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活动”等制度,组织党员学党章、学党规、学政策、学典型,提高党性觉悟,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一是通过“手机村务通”APP、三级微信群互动交流版块和进村入户下访、群众大会等渠道,组织懂政策、懂技术、会发展的老党员、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手把手”、“面对面”指导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年内,党员开展一线送政策、送温暖、送技术活动20余次,网上转发各类致富信息130余条,为民代办实事120余件。二是让党员在产业链上发力,依托全乡生态资源优势,党员牵头成立牛羊养殖互助小组、发展“草产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乡3个互助养殖小组帮助贫困户6户,带动边麻农事队4户群众发展“牧草经济”,牧草种植面积达1.06万亩。三是抓党建促扶贫,全乡15名机关党员与17名困难群众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结成帮扶对子,走访贫困户53户,解决帮扶资金7.8万元,发放面粉250袋,清油820余斤。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