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野牛沟乡打好“三张牌”助力党建扶贫“双推进”
在脱贫攻坚战中,为破解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不“浓”、带动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扶贫路子不“宽”等“难题”,确保扶贫工作“不走样”,野牛沟乡打好“保障、服务、引导”三张牌,整合资源力量,发挥集聚效应,全面助推精准扶贫,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强化党建根基,打好“保障牌”。一是压实党建责任。乡党委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乡党委书记担任“指挥长”,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挂帅出征”,把扶贫帮困工作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战场,引领各村及时划定作战区、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党建责突出扶贫生力军作用,打好“服务牌”。
突出扶贫生力军作用,打好“服务牌”。一是突出乡村干部“排头兵”作用。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乡村干部深入“一线”,坚持“扑下身子”转角色,“想尽法子”解民忧,“拓宽路子”帮民富的原则,和群众吃、住、干在一起,通过“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方式,深入开展了结对认亲、惠民政策宣传、村级党建指导,引导发展村级产业等工作。目前,在乡村干部协调下,8个县乡帮扶单位67位党员干部“联点帮扶”贫困群众118户420名,落实帮扶资金7.8万元,发放面粉250余袋,清油820余斤,礼盒80余盒,为12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二是突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村党支部“传、帮、带”,畜牧业合作社集约草场、牲畜“整合资源”,贫困群众参与入社“抱团发展”,实现了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社规模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目标。目前,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参社群众达58户238人,入股总资产达到1429.36万元,人均收入达18706元,比全乡人均收入的17400元高出1306元。
立足乡情实际,打好“引导牌”。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思路,以扶贫政策宣传、扶贫项目帮扶等方式把贫困群众的脱贫与“扶志”结起来,让贫困群众硬起来、站起来。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有机畜牧业、汽车、挖掘机驾驶、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确保“致富有渔”。年内,开展扶贫“大讨论”活动5次,扶贫政策宣传8次,协调县就业局开展挖掘机、烹饪、驾驶等技能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92人,自主就业62人、自主创业3人。发挥生态畜牧业优势,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方式,盘活村集体草场、财政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等共有资源,将资源整合后入股到达玉村畜牧业合作社、边麻煤龙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浪村畜牧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中,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现状,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实现了村级党建和集体经济“双赢”。今年,边麻、大泉两村集体资产收益达22万余元,为59户216名贫困群众人均分红507元。任,使全乡脱贫攻坚战有组织保障。二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坚持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两手抓”,针对边麻村党支部“慢作为”、“战斗力不强”、“班子不团结”等“痛点”,按照“四有、五看、十查”的原则,乡党委牵头联合驻村工作队对村党支部进行病情“诊断”,精准“对症”下药,乡党委书记对班子成员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联点包村领导和干部“手把手”指导村党支部制定党建计划,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驻村工作队“点对点”驻村帮扶,争取发展项目、引导发展集体经济,倒逼村党支部落实整顿措施,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升级转化。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双推双选”和发展党员“五项制度”以及严格执行《祁连县处置不合格党员暂行管理办法》,严把进出“关口”,畅通进出“双向通道”,为党组织注“活水”。对“空挂”党员、“失联”党员、“口袋”党员,及时进行梳理排查,保证党员质量。年内,新发展党员5人,2名党员被诫勉谈话。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