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强化举措,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近年来,海北州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以推进农牧区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从“三通四有五配套”到牛羊育肥贩运、羔羊经济、集约化经营等多措并举、深化改革,经过几年探索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逐步好转、农牧民素质稳步提升、民族和谐局面深入人心,农牧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夯实基础,巩固发展成果。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北州坚持把基础条件的改善作为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来抓,实施了一大批强化基础、改善条件、惠及民生的农牧业项目。全力抓好定居点、暖棚、药浴池、蔬菜棚等基础建设,农牧业整体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 全州投入各类涉农资金近2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3亿元。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200栋、牲畜暖棚5.4万栋,新增设施面积650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90家,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种畜禽经营场10家,新增农机总动力47.33万千瓦,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上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4个农牧业产业园、4个万吨级饲料加工厂、3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有机牧场。州科技试验示范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园,门源县、海晏县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祁连县、刚察县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集农牧业生产、就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海北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之路,始终是海北一切工作的根本点。建设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草产业是灵魂和核心,草畜平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海北州在发展草产业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全面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保护。落实草原禁牧1180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399万亩,核减超载牲畜102万个羊单位,全州已建围栏草场达 1413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 30万亩,高产人工饲草的推广种植对海北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科技先行,成果转化率得到提升 。近年来,海北州不断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全州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实施“种子工程”为基础,着眼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有计划、按区域、大规模集中调整畜群结构工作。巩固淘汰杂色羊的成果,采取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牲畜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藏系母羊“两年三胎”科学养殖技术成功试验推广,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稳步推进,羔羊四季均衡出栏技术、“北青9号”、“青油21号”培育等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牛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4041群。建立青稞繁种面积10万亩,油菜2.5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四是深化改革,优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海北州狠抓农牧业结构调整,粮、油、菜、草等种植业结构从“十一五”末的 29.350.918.71.1调整为30.051.217.41.4。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5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农区舍饲畜牧业养殖规模从“十二五”初的25%达到“十二五”末的65%;特色养殖蓬勃兴起。以门源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为代表的一批设施农业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了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快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五是注重培育,扩大集约化经营规模。多年来,广泛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摸索走出了一条以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生态经济效益互促共赢为核心的“双转双赢”的集约化发展新路子。至2016年底,全州100%的行政村、87%农牧户参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十一五”末的200家发展到现在的1271家,新增1071家,成员达到4.5万户,创建新型家庭农牧场217家,培育发展省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

六是因地制宜,重塑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海北顺应发展要求,根据县域特色,不断实施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提升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努力把海北打造成高原藏区重要的有机牛羊肉生产基地、有机青稞油菜生产基地、草原饲料加工基地、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由此形成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牧业示范区。2016年底,全州粮食产量4.7万吨,全州油菜产量 2.3万吨,全州种植业收入达2.1 亿元。围绕优势产品,鼓励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强化了“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及监管工作,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品牌产品,进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定增加群众收入。至目前,全州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绿色食品标志6个,有机食品标志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产品6个。

展望2017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为行动纲领、重要遵循;有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为发展思路,我们将不折不扣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调结构,推动农区特色产业发展。以优势传统粮油种植为基础,注重调结构、攻单产、提效益,确保粮食、油料产量不减稳增,适度扩大蔬菜、中藏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发展。更加重视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业科技运用和新品种推广,继续实施万亩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和实施门源国家粮、油良种繁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好门源粮改饲工程,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抓好人工饲草料和多年生牧草种植,鼓励支持牧区圈窝种草,加强青贮窖、贮草棚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农牧互补、草畜联动,推动农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重视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露天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万亩以上。全面完成门源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提高冷凉蔬菜市场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农机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工作。继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根据国家环保要求,划定并完善全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实施标准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利用项目,改善养殖环境,提升施设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二是补短板、全力抓好农牧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进门源、海晏两县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建立农区畜牧业发展思路。重视和做好祁连、刚察县有机畜牧业基地建设。全面打造品牌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犊”试验推广力度,加强藏羊牦牛高效养殖和示范带动,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推广藏系羔羊四季均衡出栏技术,大力发展海北羔羊经济。抓好藏羊本品种选育和杂种羊、杂色羊淘汰工作,重视和开展牦牛提纯复壮工作,提高良种对畜牧业经济贡献率,逐步将祁连县打造成全省藏羊、牦牛良种供种基地。深入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专项行动,以实施智慧农牧业为抓手,逐步建立畜产品追溯体系,使全州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三是保生态,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安全。继续抓好祁连山保护和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节能减排,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防治和减少农牧业生产资料造成的生态污染。加强渔业水域资源保护,加大渔政执法,维护渔业生态安全。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和草原鼠虫害、毒杂草防治、黑土滩治理,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抓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考核工作,落实禁牧面积1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98.8万亩,严格执行禁牧、以草定畜制度,积极推进草畜平衡发展;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水域畜禽限养区、禁养区划定和执行工作,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病死动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定点屠宰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污染事件;四是促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围绕农牧业供给侧改革,融合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牧业,积极申报扶持休闲农牧业示范点建设,结合“农家乐”、“牧家游”、“休闲农庄”等实体建设,开发和延伸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集中打造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积极探索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强化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引导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打工就业,努力做到“接二连三”,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五是树品牌,下大劲做好农畜产品精准加工和品牌战略工作。把品牌建设工作做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业效益和农牧业收入的关键环节来抓,更加注重品牌培育和打造,积极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市场竞争力,抓好农牧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产品研发工作,提升农畜产品决品牌效应和市场价值,继续抓好农畜产品展销推介和订单销售,全力推进千牛万羊进山东工作;六是保收入,提高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化。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原则,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农牧业行业自身优势,按照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战略要求,按照青海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要求,紧紧围绕脱贫中心工作,有侧重点的倾斜、布局脱贫区域,加强衔接,凝聚合力,围绕扶持培育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等重点领域,谋划具体的支持措施,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带动模式,全面完成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七是抓项目,确保农牧业项目投资再创新高。始终把项目投资作为农牧业发展谋长远、打基础的重要抓手,今年重点抓好祁连山保护和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预计2017年全州落实各类涉农项目资金7.78亿元,落实州县财政支农资金2127万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600万元,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奖励资金20511万元。同时,积极完善州、县支农资金投资创新和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审计、验收创新机制,确保项目规范运行和资金安全;八是促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提质量、降成本、促融合、补短板,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打造高原农畜产品品牌,着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全国草牧业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和机遇,全面打造“减压增效”的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模式,继续引领全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模式,逐步推进海北畜牧业迈入大数据时代。继续加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工作,围绕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试验区建设的激励和生产经营机制,多元化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牧民,引领农牧业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落实“三权分置”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全面做好刚察县草原承包确权工作,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草原保护制度前提下,稳定农牧户承包权、放活草场经营权,健全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确保试点取得实效。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