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理清发展思路 加快推进全州高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
近年来,海北州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以推进农牧区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不断梳理,理清发展思路,逐步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全州高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从“三通四有五配套”到牛羊育肥贩运、羔羊经济、集约化经营等,海北农牧业一直在不断的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逐步好转、农牧民素质稳步提升、民族和谐局面深入人心,农牧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传统种养业向集约高效转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6底,全州农牧业实现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4.7%;全州粮食总产量超过5万吨、油料总产量接近3万吨、蔬菜总产量突破1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90%。全州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超过5万吨、4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3%和6 %。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持续稳步增长。二是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十二五”末,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36元,较2010年末增加5023元,年均增长15.37%。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60%以上,是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三是农牧业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农牧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不断调整农牧业结构,粮、油、菜、草等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从“十一五”末的 29.3:50.9:12.7:1.1调整为30.0:51.2:15.8:1.4。农区养殖规模比例不断加大,从十一五”末的25%提高“十二五”末的65% 。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5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四是农牧业增长模式向科技支撑转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藏系母羊“两年三胎”科学养殖技术成功试验推广,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作稳步推进,青稞、油菜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0.5和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强化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及证后监管工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和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从无到有,发展良好。五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转变,生态保护卓见成效。落实了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启动实施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巩固退耕还林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奖补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0亿元,安排草原生态管护员715名,落实草原禁牧1180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398.8万亩,核减超载牲畜102万个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草原基本建设和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建成游牧民定居房8082户,投入各类资金达4.86亿元。六是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全州100%的行政村、86%农牧户参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新型经营体制蓬勃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十一五”末的200家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271家,新增1071家,成员达到4.5万户,创建新型家庭农牧场217家,培育发展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授信池融资平台,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覆盖范围和保险品种,推动了农牧区金融保险制度创新。
展望2017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为行动纲领、重要遵循;有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为发展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正确处理好农牧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发展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利共赢、良性循环,切实担负好海北在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中的责任。二是以强农惠农结构性改革为起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强农惠农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做好农牧业产业项目规范管理、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结合互促文章,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逐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招商引资,达成技术共享、协同合作、产业交融,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逐步打造智慧畜牧业“新起点”、产业承转“核心区”。四是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不断提高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加快发展城市、休闲、观光农牧业等新兴业态,全力推动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州农牧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