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农牧局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海北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海北州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牧区各项改革,依托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动,逐步探索出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扶持“输血”强基础。近年来,海北州结合实际、优化支农资金投资结构,不断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投入。2017年向全州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投入支农资金1850万元的基础上,再对界定的35个重点脱贫村安排落实支农资金35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占支农资金总量的16.2%。全面助推全州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贫困村主导优势产业发展项目。按照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2017年投入510万元,占总投资的27.6%。重点实施农畜产品品牌打造、藏羊种羊良种工程、县藏羊、牦牛繁育分场建设、青储饲草推广应用、良种牦牛繁育基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9大项。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2017年投入支农资金150万元,占总投资的8.1%。重点扶持四县特种养殖、青稞、油菜良种推广、良种燕麦饲草种植推广等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项目。2017年投入支农资金120万,占总投资的7%。重点扶持四县运行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以及农畜产品电商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项目。2017年投入120万元,占总投资的7%。重点实施草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有机肥加工、蔬菜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逐步改善草畜矛盾、供求矛盾、产业滞后矛盾,实现贫困村致富有主业、特色产业为辅助的致富模式。二是盘活集体资产“活血”破瓶颈。各村级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的规模养殖场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农村居民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14.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8.3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到91.0%,成为农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兴办物业实体“造血”增积累。各村级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成立物业服务公司、创办农庄等物业实体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培育农牧业经济主体“生血”创收入。各村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截止2017年底,全州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62.88万亩,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423家,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06家,完成耕地流转面积22.49万亩,涉及流转农户为22705户,签订流转合同22705份,其中出租15.0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8%,较上年增长25.33%,其中,流转入专业合作的8.6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9.1%;流转入农户的面积8.0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5.84%。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经营土地面积142673亩,入社成员总数达53321人,通过扶持发展农村主导优势产业, “一村一品”、村村都有集体经济。五是发展服务经济“补血”见效益。以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村级组织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积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中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注册、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物业管理、宣传推介等通过有偿服务,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