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强化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驱动力不断增强
2017年来,门源县深刻分析把握全县经济运行阶段性特征,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产业收缩等突出问题,主动适应和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一是农牧经济稳步发展。加快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生态农牧业,引进试种粮油草新品种77个,特色作物种植逐年扩大,达到1.05万亩,粮油良种化程度达97%。存栏各类牲畜59.18万头只、出栏39.7万头只、繁活73.2万头只,牛羊育肥贩运32.5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7万吨,特色农牧业效益显著提高。实施农牧业项目42项,总投资2.1亿元。门源县“百里花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农垦等改革加快推进。新培育规模化养殖场3处、省级示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牧场5家,瑞辉现代示范产业开工建设。门源正大“四位一体”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正式签约,开启了我县农牧产业发展携手国际大企业合作新篇章。
二是工业深度调整转型。受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以采矿业为主的工业开始萎缩,规上企业减少至4家,产值2.5亿元,下降32.4%。长期依赖资源开发、主产主业集中于上游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积累的问题全面显现。以海北·山东生物园区农牧产品加工、生物科技为主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3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3%。按照新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旅游理念,调整了海北·山东生物园区规划,完成了投资1.1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落实总投资42.44亿元的各类工业建设项目44项,年内完成投资3.16亿元。落实青洽会招商引资项目6项,到位资金3.4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亿元,总投资500万元的县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建成使用。1500万元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基本建成,电商网点覆盖率达40%,全县电商企业达70余家,从业人员580余人,农产品以电子商务销售新型方式的业态逐步显现。
三是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立足旅游富民,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树立“全时间、全时空、全手段、全行业”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编制了《门源县全域旅游总体策划方案》《门源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总投资59.9亿元的75项全域旅游三年提升项目库。投资2.25亿元的6个游客服务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百里花海核心景区、岗什卡登山滑雪基地建设项目启动,投资3213.8万元的达坂山观景台、照壁山景区、乡村旅游、旅游厕所等项目开工建设。为促进农牧家乐规范有序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制定了《门源县农牧家乐管理办法》《门源县家庭宾馆管理办法》《门源县农牧家乐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推介,积极主动参加“大美青海走遍中国”“十万山东人游海北”“大美青海旅游商品大赛”“大美青海请听我说”等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和协办了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岗什卡国际滑雪登山挑战赛等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活跃,2017年增加私营企业222家,完成民间投资8.9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7%。商贸物流业、酒店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提质增效,房地产业、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稳健发展,旅游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县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5%,旅游业逐步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和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在2017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上,我县被评为“丝绸之路十强旅游明星县”。
四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补短板强基础,建立责任体系,实行清单管理,在项目建设上加狠劲、推进度、强管理,围绕全域旅游、产业优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统筹项目储备、申报、建设等工作,总投资达1077.4亿元的1214个项目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全省“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已录入《门源县建设项目责任分工表》动态管理台账的项目共300项,总投资226.75亿元。223项新建、续建项目中,开复工214项,开复工率为96%。落实对口援建帮扶资金5049万元。主动适应投资新模式,以PPP模式合作方式实施投资3.7亿元的照壁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交通客运体系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项目。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示范项目。总投资93.02亿元的古城博览园、全民健康服务中心、县城城区生态修复及绿化工程、城市管廊建设、浩门水库、景观大桥等11个对全县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重大PPP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投资1110万元的41个村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一批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逐步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