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六项措施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显实效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2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2011年中医院被列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门源县把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上不断深入推进,“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年,门诊诊疗人次14.7万人次,占全县诊疗人次的31.1%,年均增幅29%;住院人次5661人次,年均增幅9.9%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事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大事来抓,及时调整完善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门源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门源县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加成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绩效评价、部门协作、监督检查等多项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着力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制定了《关于深化门源县中医院综合改革的决定》,从加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完善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机制等10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和完成时限,为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强化制度落实,实现医疗普惠群众。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和考核办法,对全县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全面实行三统一,加强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全面推行“两票制”,所有药品及一次性耗材均实现了零加成销售、基本药物网上招采执行率达100%。同时,严格执行《青海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次性材料管理目录》,医疗收费在《海北州州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项目指导价格》的基础上下调了20%,对目录中未列项目严禁收费,不擅自增加或分解服务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经济负担,使群众真正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

三是强化分级诊疗,提高乡镇医疗水平。明确县乡村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建立健全医疗联合体运行新机制,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选择服务人口较多的阴田和泉口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合作关系,与其他1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合作关系。定期开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帮扶和送卫生下乡,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同时,进一步落实了首诊负责制、转诊办理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明确了专人负责上转或下转病人的转诊工作,认真登记参保人员转诊转院基本情况、转诊原因、主诊医生,并按照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精神,引导参保人员常见疾病在县内就诊,逐步建立完善协商谈判和风险共担机制,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有序推进,切实减轻医保支付压力。2017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分级诊疗向上级医院转诊率为3.3%

四是强化医保控费,有效抑制小病大治。切实发挥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制约作用,2016年来,全面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并推行按单病种、按人头、按床日总额预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协同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并严格实行新农合“一免四减”制度,遴选132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入组4117例,入组率72.6%,完成率80.6%,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医疗资源使用更趋合理,小病大治现象、非必要医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自费医疗费用占医疗费比例控制在5%以内,药品总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为39.5%

五是强化绩效考核,提升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为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加速医院发展,激活人力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绩效考核方案,制定完善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以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推动药品零差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费用控制和社会满意度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工资挂钩,奖励性绩效工资不断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医院业务收入和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全面提高。20142017年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分别为86万元、46万元、71万元、67万元。

六是大力推广便民惠民措施。积极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开通急诊、孕产妇24小时就诊绿色通道,护理服务不断优化,临床一线护士配备率达100%,实行无假日门诊、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工作制度,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落实医学检验结果和医学影像等检查互认,健全“主诊医师负”、“首诊医师负”、“三无人员”抢救和治疗等制度,群众候诊时间有效缩短,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