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2017年以来,我州职业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使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和成效
(一)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州职校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自筹资金25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山东省援建的3200万元资金,用于教学楼的维修改造和实训设备的采购。其中,2017年州职校新建投资2520万元,面积9000平方米的国家发改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实训楼1栋。投资1200万元的山东援建实训楼项目也将于8月交付使用。面积6000平方米的实训楼已开工新建。争取到畜牧兽医、电子商务、民间传统工艺三个专业建投资金750万元。为配合项目建设,满足用地需求,州职校争取土地11.84亩,扩大了校园面积和校园发展空间。投资20多万亮化了临街教学楼,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随着各类项目的实施,校园面貌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投资2200万元、建筑面积 1.08万平方米,含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实训车间的校安工程项目在门源县职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经费投入,保障了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近年来,对州职校由州财政每年给予25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门源县职校经费投入,由该县财政每年给予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日常运转经费285万元,有效保障了职业教育发展。
(二)创新办学思路,拓宽办学空间。大力开拓外向就业渠道,坚持疏通“出口”,保证“进口”。一是我州两所职校先后与山东、浙江、河南、甘肃等地的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办学意向,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拓宽办学路子。近两年,进一步加大异地办班力度,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安排,分别在河北、江西、广东、辽宁、福建等9个省、市设立享受西藏班政策的内地青海藏区中职班,使我州中职学生接受内地优质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与州内外多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实训合作关系;三是搭建中高职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与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学院以及山东泰安护理学院等达成中高职对接协议。目前我州已有190名中职生升入高职就读。
(三)积极拓展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实际,两所职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其中州职校开设护理、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等14个专业。其中门源职校开设有焊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5个专业。
(四)采取得力措施,狠抓招生工作。近年来,我州狠抓招生工作,将向职校输送学生作为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州政府与各县政府、州教育科技局与各县教育局层层签订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中,从而加强了领导,促进了招生任务的完成。近年来,省教育厅下达给我州的招生任务全面完成。其中2017年,省教育厅下达给我州招生指标1450人,实际完成招生1490人,完成任务的102.8%。近两年,我州共有近400名学生被输送到山东、江苏和甘肃兰州等地学习。
(五)积极落实免费教育等惠民政策,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从2013年春季起,我州两所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全部落实国家免学费、免教材费政策,在落实好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的同时,国家给予学校年生均3200元的公用经费,年生均400元的教材费补助,同时,州财政给予生均公用经费200元;对在异地就读的学生,从2011年起落实了三江源地区异地就读生态奖补机制,给予每生8600元的补助金。惠民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学生入学的积极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六)开展培训技能鉴定,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积极争取短期培训项目,开展中小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保育员培训、全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村财务及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培训,近年来,每年完成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各类培训5000余人次。同时开展培训鉴定,每年完成劳动力技能鉴定200余人;门源职校开展了汽车驾驶与维修、初级焊工、烹饪、泥瓦工等专业短期培训,并承担着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后劲。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的同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积极联系企业和外地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教师专业成长。近两年共选派教师150人(次)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使部分文化课青年教师成功实现了专业转岗。与此同时,州职校电教中心组织教师开展了“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提高电化教学的使用率,教师培训面达到了60%;门源县职校每年选派教师赴天津、西宁等地参加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二、我州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州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职业教育仍是海北州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完成后,我州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质量和效益还不能适应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一是投入不足,缺校舍、缺实训基地。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缺乏资金投入渠道,目前我州两所职校的校舍、实验实训和办公生活设备等仍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州职校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学、电教、实验实训、图书、办公、住宿等校舍依然紧缺;门源职校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训设备与学生实训的使用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是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两所职校均缺少一支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如州职校现有教师大多数是师范类转型的,专业课教师结构性短缺,而部分文化课教师相对富余,需要转岗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亟待优化。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经费;门源职校缺车工、钳工、焊工机电一体化、维修电工等各工科理论和实训教师。该校的编制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一部分借调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不能很好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州内外就读中职补助标准差距大
目前,海北籍学生在当地就读中职,不能享受三江源地区1+9+3 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奖补政策,按国家中职生助学金政策,三年期间只能享受4000元的国家中职助学金(第一、二学年年均2000元/生)。自2011年起,我省“三江源地区异地办学奖补政策”执行范围扩大到海北。学生只要离开海北,赴省内其他州市或省外就读中职,即可享受三江源奖补机制的政策待遇,三年期间的生活补助标准达8600元(其中第一、二学年年均3200元/生,第三学年2200元/生)。这种双重补助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当地就读中职的积极性,造成州内生源的大量流失。
(四)学生就业不稳定
一是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固定就业岗位匮乏。从总体上说,我州人口稀少,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企业较少,就业空间狭窄。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当地基本没有安置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就业支撑,主要靠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吸纳就业,导致毕业生就业空间小、就业稳定性不高;二是在外地就业的难以持久。由于不适应外地气候和饮食等生活习惯,部分学生在外地企业就业不久又返回原籍。三是部分在外就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购房、成家等原因放弃原就业岗位返回家乡,又造成失业。
(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尚需提高
主要表现在招生难。首先是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早已成为让孩子上学的目标和学习成败的评判标准。全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依然严重存在。由于高校扩招,只要上了高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入高校,因此,严重影响了中职招生。即便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家长也会逼着孩子复读初三次年再考高中;其次,我州生源严重不足,近年来,为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任务,除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外,州职校和门源职校全力以赴抓招生,如给教职工下达招生任务,组成多个招生小组,分赴州内四县及州外20多个县宣传招生等办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生源,完成招生任务;第三,我州实施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上高中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对职校招生造成了更大冲击。
三、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州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力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建议各级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
(二)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或对口援建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州职校和门源职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配备教育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逐步解决缺校舍、缺实训基地、缺教师周转房等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已有的各项政策用足用好。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新开设专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标准,建立州、县职校教师培训专项基金,提高聘用教师费用标准,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沟通合作,深化对口支援。
加强与对口支援的山东省以及民办本科院校的衔接交流,使对口支援的效益进一步扩大。在师资培训、支教服务、专业建设、硬件扶持、校企合作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重点开展援助专业实训室建设、培训师资和选派支教教师、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等方面的合作。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目的,加大与省内外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办学的力度,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
(五)加强宣传,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引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切实转变观念,把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转变老百姓对职业教育存在的传统偏见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中职学校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国家助学金等各项惠民政策,逐步扭转“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倾向。在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人才观,树立健康的成才观,从而提高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