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种养业聚焦海北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几年,海北顺应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稳基础、调结构、转方式、抓特色”的原则,以规模化集约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尝试多元化的种养结构,突出区域化特色发展,种养方式已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现代科技管理转变,种植业从单纯的粮油二元作物结构向多元作物结构转变,养殖业从单纯的牛羊粗放养殖向生态鸡、西门塔尔奶牛、藏香猪、冷水鱼等特色规模化养殖转变,种养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方向转变,全州种养业发展呈现出“一稳二特三优”的特点。即:粮油、藏羊、牦牛等基础产业稳定发展,区域布局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特色产业形成“名、特、优”品牌,科学合理的种养方式为全州农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牧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推动全州农村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州粮、油、草、特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22.93、 25.57、12.97、1.35万亩,种植蔬菜1.08万亩、一年生饲草6.09万亩、种植当参、黄芪、羌活等中藏药材0.4万亩、蕨麻0.45万亩;打造粮油良繁基地3处3万亩、蔬菜种植基地3处1万亩、甜脆豆种植基地1处0.06万亩、马铃薯全膜扩繁基地2处0.5万亩;粮、油、草、特作物种植结构比例为36.5:40.7:20.65:2.15。全州养殖藏羊270万只(湖羊0.12万只、陶塞特0.18万只),牦牛47万头、西门塔尔等奶牛1.6万头,生态芦花鸡、土种鸡等13万只(羽),藏香猪、长白猪、土种猪等2万头,冷水养殖(金)虹鳟鱼30吨;牛、羊、禽、猪的畜种结构比例为14.86:80.69:3.85:0.60。实行规模化特色养殖,共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场) 192家(通过省级认定的92家),其中牛类38家、养殖量1.51万头,羊类41家、养殖量8.2万只,禽类6家、养殖量10.04万只,生猪类7家、养殖量0.52万只,规模化特色种养殖在农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成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聚集点。
一是培育经营主体引领发展。结合现代农牧业发展,以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为平台,以农牧业生产资源集约化规模经营为载体,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带,突出抓好种养结构调整,形成农牧业经营主体引领示范发展,促进种养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全州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990家,其中省州级龙头企业1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60家事养殖业的合作社332 家,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93家,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等合作共赢的联营模式;二是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发展。种植业区域布局以门源县北山、西滩、泉口、东川,海晏县金滩、三角城为主的青稞种植区域;门源县北山、浩门、西滩、泉口、东川,海晏县金滩、三角城,刚察县哈尔盖、沙柳河,祁连县八宝、扎麻什为主的白菜型油菜种植区域;门源县青石嘴、阴田、麻莲、泉口,祁连县八宝,海晏县金滩、三角城,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为主的饲料生产基地;门源县浩门、东川、泉口、祁连县八宝、海晏县金滩、刚察县沙柳河为主的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区域;以水、光、热条件较好的各县农业区域种植甜脆豆、蕨麻、党参、黄芪及其它中藏药材等特色作物。养殖业区域布局以祁连、刚察县牧业乡镇为主的藏系羊、牦牛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以门源仙米、珠固、祁连八宝、扎麻什等乡镇为主的天然草原放牧与半舍饲养殖区;以门源青石嘴、浩门、北山、阴田、麻莲、西滩、泉口、东川等为主的牛羊舍饲、奶牛养殖、生猪、禽类和水产等农区舍饲养殖区;形成了以“祁连藏系羊、刚察牦牛、门源良种肉羊(湖羊、陶塞特羊)养殖、生猪生产、海晏羔羊生产、土种鸡等特色养殖”的区域化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特色种养科技支撑。种植业以农业重点技术推广为抓手,主推青稞良种“北青系列6号、8号、9号”、“昆仑14号、15号、柴青1号”,主推油菜良种“浩油11号、青油21号”,主推马铃薯良种“青薯2号、下寨65号”,推广科学丰产栽培技术,选用冷凉耐寒耐旱稳产型特色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种子工程建设能力;养殖业积极推广藏羊、牦牛生态高效等养殖技术,采取妊娠后期母羊补饲、哺乳期母羊补饲、羔羊代乳料和羔羊育肥、成年羊配方饲料育肥等科学饲喂试验,为牲畜提纯复壮,使牲畜“种子工程”提质增效。四是发展区域优势培育品牌产业。围绕“名、优、特”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牧业,提升“三品一标”竞争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藏羊、牦牛、绿色食品标志6个,藏羊、牦牛有机食品标志2个,小油菜、青稞、藏羊、牦牛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6个。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社会信誉能力的特色商标有“垯美亹源”、“天境祁连”、“雪域八宝”、“皇城老牧人”、“金柴银胡”、“雏蜂阁”、“唐古拉山”、“阿雅克”等40个,并且“金柴银胡”、“雏蜂阁”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祁连藏系羊肉”、“门源小油菜”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祁连藏羊、牦牛肉”4件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门源青稞、菜籽油、蜂产品、奶制品、祁连藏羊、牦牛肉、海晏草原生态鸡、土鸡蛋、刚察牦牛肉”等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已多次亮相全国农交会、全省农展会和全州农畜产品推介会,对提升产品质量,开拓销路签约订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五是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发展现代种养业,树立“绿色、环保、生态”的发展理念,科学划定农牧区、农牧交错区种养、禁养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区,以“生态保护第一、经济发展第二”为目标,指导全州特色农牧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据统计,全州传统产业粮油亩均收入为200-400元左右,特色种植业亩均收入比传统产业亩均收入增加2000-3000元左右,特色养殖业规模化养殖比分散传统的养殖增加收入4000-5000元左右。
特色种养业作为全州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项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农牧业的种养结构,而且为农牧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良种良法推广不规范。特色种养业作为全州的特色产业,引进新品种、扩大种养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农牧民对相应的技术熟练不够,在推广种养生产中存在技术不规范的问题,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发展。二是产业化水平相对滞后。对粮油、藏羊、牦牛等基础产业的提升发展不够,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产品大多以鲜活交易为主,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弱,促农增收有待提高。三是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特色种养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不平衡,发展规模小,生产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内地市场需求,要处理好“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下一步要做好提升打造基础产业、鼓励多元化特色发展、培育品牌化发展的“一主多元”的发展文章。一是继续提升打造藏区青稞制种和小油菜商品基地基础产业,促进多元化特色种植。以粮油扩繁基地、种子田为依托,做好青稞“北青6号、北青9号”,小油菜品种“浩油11、青油21号”主导品种的全面推广,提高粮油良种化率。并树立“稳粮增油扩草添特”多元种植结构理念,加大对特色种植业资金、技术、信息的投入,提升改造蔬菜、马铃薯、蕨麻、中藏药、甜脆豆等多元化的种植基地,增加农业产出率,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继续做好海北藏羊、牦牛良繁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文章,发展多元化的特色养殖。加快建设以“藏羊、牦牛、羔羊”基础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特色规模养殖生产基地,结合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以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品牌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养殖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羔羊、牦牛、犊牛、藏香猪、草原生态鸡、冷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全州特色养殖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科学调整种养结构,农牧区以种促养融合发展出效益。在门源、海晏、祁连等农牧交错区发展特色种养融合发展区,扩大甜脆豆等特色蔬菜、马铃薯、蕨麻、中藏药材、饲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农区农作物秸秆、饲草料充足的条件,以种促养,农牧耦合发展方式,在农区养殖生猪、生态鸡等特色产业,一方面带动粮油、藏羊、牦牛基础产业向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以种植业反哺畜牧业,以种促养,带动全州农业农村农民发展。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