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6日 消息来源:http://www.qhhb.gov.cn

近年来,海北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从2008年起先后在全州78个牧业村开展了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工作

近年来,海北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从2008年起先后在全州78个牧业村开展了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工作。自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探索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核心,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和突破口,以生产要素整合、发展政策匹配为手段,全力推进传统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

紧紧围绕省政府制定的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示范区六项重点任务,以生态畜牧业试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股份制经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多方联动的工作新举措、新机制,有力推进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州组建试点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1家,其中重点县祁连县7家,门源县2家,海晏、刚察各1家。入社农牧户达467户,1828人,入社率为28.9%;整合草场54.04万亩,耕地4726亩,整合率为18.2%;整合各类牲畜49869头只(其中:牛6555头,羊43314只),整合率为21.6%。组建能繁母羊9630620只,公羊142946只,羔羊116233只;组建能繁母牛314352头,公牛8274头,犊牛3333头,育成牛41023头,一般肉牛178头。试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其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有效转变。截止2017年底,全州11个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一二三产共计收入2658.35万元,除去各类费用支出,实现分红1376.28万元。人均分红0.73万元,户均分得2.84万元。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411人。

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工作:一是创新了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依托省内草业科研团队,重点县祁连县对重度、中度、轻度退化草地采取“封、围、育、种、管”等综合措施,采取补播、施肥、灌溉等人工干预增草技术,有效探索了沙化草地和“黑土滩”治理模式。另外,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对天然草地的科学利用,合作社草场载畜量不断趋于合理,逐步实现了以草定畜的目标。初步凝练了《海北州创新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海北州草畜联动新机制》;《海北州草地产草量动态监测及载畜量指标定期公布制度》、《海北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海北州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模式》、《海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等。二是建立了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新机制。鼓励和引导牧民加强联合与合作,不断创新合作社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产业业态,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引导试点合作社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联合社,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充分发挥合作社对贫困户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扶贫脱贫。大力发展牧游业,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载体,瞄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挖掘传统游牧与现代旅游消费带来的差异空间,把“牧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将其打造成为“环青海湖、祁连山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金字招牌。三是探索出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新机制。已建的县级藏羊,牦牛产业平台为中心,在各试点合作社建立种畜基地,建立“专家联点、技术承包、远程服务、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推动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增强良种供应能力,继续大力推广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试点合作社通过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实行生产母羊、羔羊、种公羊、生产母牛、种公牛、犊牛分群饲养管理,进一步探索了高寒牧区藏羊、牦牛四季均衡出栏经营模式。四是建立了草畜联动新机制。以门源粮改饲试点县为依托,逐渐形成“农种牧购”、“牧种自给”的“为养而种 、为牧而农”的新格局。五是健全了产业化发展新机制。以门源、海晏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祁连、刚察县全国有机畜牧业为投资融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建立“短小快”的农畜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力争形成股份制合作社+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规范体系。六是建立了多元化服务新机制。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政策研究机构、顾问咨询组织的“行业技术专家库”,以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为依托,以海北州智慧生态畜牧业试点合作社为基础,建立了州县乡三级农牧业服务体系平台,增强了合作社发展后劲。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