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档案事业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3日 消息来源:祁连县人民政府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祁连县档案事业牢固树立“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理念,认真贯彻《档案法》,以目标管理考评工作为载体,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证,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资源信息利用和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成绩显著。一是馆藏档案资料日益丰富。在馆藏门类方面,除原有的文书、会计、科技档案外,增加了照片、声像、实物、重大活动等档案,门类比较齐全。在馆藏数量方面,现有馆藏档案67个全宗、6个门类29221卷(38387件),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50%和325%;现有馆藏资料1292册,各类检索目录300余册,重大活动光盘14张。二是馆藏档案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努力征集到咸丰、同治、光绪和民国等不同年代散落社会民间的珍贵历史文物档案51件;将扎麻什“则柔”、阿柔“豆曲”等地方民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得到了有效地保存和传承。

档案资源信息利用工作成绩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档案部门充分利用祁连县政务网络平台、祁连县档案信息网发布和传递档案信息,与涉农部门联合编印发放了《祁连县退耕还林(草)专题汇编》《祁连县勘界专题汇编》等资料;自主编制了《祁连县档案馆指南》《祁连县大事记》《档案利用效果汇编》等10余种编研材料共20万字,还为县政府、县委组织部门分别编写了《祁连县志》《祁连年鉴》《祁连蒙古志》和《祁连县委组织史》等。40年来,共向社会开放档案59个全宗6176卷,接待利用档案者3.2万人次,利用档案资料3.8卷(册)次,复印档案资料3.9万件。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改善。1960年5月在原县委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祁连县档案馆;1986年成立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2011年7月搬迁至投资180万元、建设总面积800平方米的新档案馆(现址位于祁连县委后院);“十三五”期间,投资471万元新建的1574平方米综合档案馆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正在实施阶段),建成后将配备电子密集架,实现办公自动一体化。办公环境由最初的借用场所到现在的单独场所办公,实现了质的飞跃。局馆现有馆库面积248平方米,比1978年底增加了396%,正在建设542平方米。现配有档案密集架49列253.6立方米;配备微机18台、加湿器7台、复印机3台、打印机7台、扫描仪2台、照相机1台、摄像机1台、录音笔1支,安装红外线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器和灭火器,使现代化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二是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认真贯彻执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积极开展目标管理考评活动。截至目前,全县有22个机关单位和7个乡镇档案室先后实现省一级目标管理、28个行政村1个社区达到州级档案规范化管理目标、60家单位配备有专门的档案室、4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均实现“村档乡管”;县档案馆于2012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13年被国家档案局命名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三是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逐年增加。自2014年启动数字化扫描工作以来,始终采取有效措施对数字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截至目前,共完成馆藏23个全宗5929卷(盒)档案的数字化,全文扫描88051件742549页(幅),制作档案数据光盘450张,并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档案局进行了异地异质备份。

改革开放40年来,祁连县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州档案部门的关心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祁连档案事业将不断拓展功能,发挥独特作用,为全面打造“美丽祁连、幸福祁连”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