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山上越过“三道坎”
祁连山下,青海湖畔,海北藏族自治州曾经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创新实践竖起了“青海牧业看海北”的风向标。
如何在新时代、新起点、新里程,擎起畜牧业发展的大旗,在“一优两高”的战略布局中先声夺人、抢占先机?如何以破解人、草、畜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突破,开启新一轮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海北畜牧业从草山上发足冲刺,越过了“养多少”“养什么”“怎么养”这看似寻常、却极具挑战高度的“三道坎”。
金秋,记者走进海北广袤的草原、牧家的畜圈,探访在新时期海北州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新探索。
在生态立州战略引导下,生态畜牧业逐渐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海北州定位为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以来,海北州按照示范区总体要求和“抓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坚持深化农牧区改革,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北特色的高原有机畜牧业之路。
养多少——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成为现实
曾几何时,伴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牛羊数量急剧增长,草原“母亲”渐渐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畜矛盾带来的压力,不仅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草原,更让牛羊们“食不果腹”。
目前海北州全州草食畜存栏431.11万头只,这样的规模,海北草原能够承受吗?对此,海北州农牧局局长东宝分析:“从海北目前的草场面积来说,目前的规模基本处于生态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生态是维持草原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发展更重要的是优化产业布局,达到草畜平衡,让生态与经济不再是对立的两个词语,使其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东宝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在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中,海北进一步扩大饲草料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饲草料入户工程,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形成了“农牧互补、草畜联动”草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了草原放牧管理制度和草畜联动模式创新,很好地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门源回族自治县麻莲乡麻莲村,麻莲草业公司用于青贮的燕麦草已经收储归仓。被白色塑料膜紧紧包裹的燕麦草正在经历着神奇的化学变化——发酵,这一过程会使燕麦草的营养价值释放到极致,成为牛羊的最爱。而这个“发酵”的过程,也是理念在“发酵”后释放出的新动能。
2015年,门源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第一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探路种植结构调整。
起初,当地的农民都在怀疑,不种粮食种牧草,牧草有人买吗?能比种粮食收入高吗?麻莲草业公司负责人马吉贵给记者算了笔账,拿种植油菜和种植饲草做对比,饲草每亩产量3.02吨,销售单价每吨350元,销售收入707元;油菜每亩产量100公斤,每斤销售价格2.05元,销售收入410元,算起来,种植饲草每亩比种植油菜增收297元。而这笔账算下来的不仅仅是价格上的此消彼长,也是在理念转变之光的辉映下,逐步明晰了前行的道路。
成效最具说服力。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如今门源县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0.96万公顷,全县83家饲草种植企业、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牧场年产鲜草13.5万吨、燕麦种子0.25万吨、预计加工青贮饲草6万吨以上,销售范围覆盖全州,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养什么——攻破技术难关,良种选育渐入佳境
藏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海北藏羊”作为海北畜牧业主打品牌一直以肉质鲜嫩、口味纯正、无膻味、不油腻、营养丰富为世人所知。保持羊种品质纯正打造特有是海北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海北,在从“源头”觅路。
在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海北州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加大科技实验与推广力度,保护发展藏羊和牦牛两大特色优势品牌,攻破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的技术难关,依托科技示范园,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创新,重点开展了藏羊“一胎双羔”培养与产业化集成等畜牧业实验与推广研究。
“这可是我们的金疙瘩。”在祁连县祁连山藏羊种羊繁育场,负责人扎西塔看着选育出的“一胎双羔”生产母畜眼神里满是疼爱和骄傲。
自2016年发现藏羊双羔基因后,海北州高度重视,在祁连、海晏两县设立示范点,重点培育带有双羔基因的生产母畜。
“目前该项目在我们繁育场进展顺利,双羔率能够达到42%,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顶尖研究院校,争取突破50%。”说起项目目前进展,扎西塔充满希望。
“相比较‘两年三胎’,‘一胎双羔’将更加节省放牧所需的草场面积,更快的养殖周转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没有高的繁殖效率就没有高的经济效益。为此扎西塔和他的团队致力于良种培育,在他看来‘一胎双羔’项目将是藏羊养殖领域能够改变教科书的一次重大突破。
曾经“海北藏羊”因为草畜矛盾、过度育肥、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如今“海北藏羊”在科技的打造下正向名、优、特、精产品转变,不仅有力地提升了海北畜种品质和品牌效应,而且为良种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
怎么养——高效养殖+合作社托出柳暗花明
“我们养的藏系羊实现了两年三胎,相当于比以往的养殖多了一胎,这一胎就是额外增加的收入!只要饲料来源能够确保,‘两年三胎’这个项目我们会继续往深里做。”在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说起“两年三胎”项目,朱全芳、铁媛艳婆媳俩打开了“话匣子”。
“所说的‘两年三胎’,就是母羊产奶后2个月就把羊羔和母羊分开饲养,这样母羊的身体得到恢复,可以两年生三胎;小羊也可以快速生长,配合精饲料,一般只需要5到6个月就能长成15公斤左右的大羊。”哈勒景乡副乡长敖颖凯解释道。
2015年,哈勒景乡的群众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技术推广,“两年三胎”这个由2012年5月,海北州首次提出的科学养殖试验推广项目如今已成为助力海北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在科技的推动下,作为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点、藏羊“两年三胎”项目重点实施区,2017年底,哈勒景乡全村农牧业总收入达到5574.11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1532元。
科技支撑了发展,带来鲜活的生产力,新型畜牧业养殖成为注脚和诠释。
“谁也想不到当初大部分人极力反对的高效畜牧养殖模式如今会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的村民华青本回忆起近些年家里的变迁时感慨道。
华青才让所在的宁夏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模式单一、资源分散、技术粗放等问题的影响,致使畜牧业生产发展举步维艰。
2008年村里成立了畜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初见端倪,2010年在原合作社的基础上村里又成立了宁夏生态畜牧业经销专业合作社。新型的产业结构调整促成的不仅仅是“抱团取暖”,而是在草原上打造出了冲向规模化发展的集约“舰船”。
“我们以3.3公顷草场为一股、10只羊为一股的入股形式,以大户带动小户的方式集约经营,原来一个羊单位0.25公顷草场,成年畜死亡率10%、羔羊死亡率60%,母畜比例40%,生产成本逐年加大。经过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放牧,养殖方式逐渐科学化,到目前,一个羊单位1.6公顷草场,牲畜死亡率大大降低,母畜比例更是在80%以上。科学养殖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草场负担减轻,口袋里的钱多了,村民们都愿意跟着我们干。”宁夏村村支部书记才保感慨道。
其实,鼓起来的不仅仅是装钱的“口袋”,还有在实践探索中富起来的“脑袋”。
专业合作社模式已成为海北畜牧业有力的增长点,目前全州已组建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0家,入社农牧户500户,1929人,共整合草地资源4万公顷、各类牲畜5.4万头只,折合各类生产要素8518.7股,总股金达到4564.6万元。
头顶的还是那片天,脚下还是那辽阔的草原,却因新发展理念的润物无声,使得海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天高路阔。(马振东)
视点短评
看草原新变
金秋,海北藏族自治州广袤的草原上,满目青翠,牛羊怡然。而多年前,作为我省优质牧场的海北草原却因人草畜矛盾突出,一度超载过牧导致草原退化,面临着保护生态与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
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让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探索前行的海北人呕心沥血,不懈坚持,勇于创新,终于创出一条以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重点,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路。
走进海北州各县,你会惊奇地发现,人们的理念在变,牧场的经营方式在变,周围的生态环境在变,各行业不断相融的行动在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这里上映,一条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都说祁连山下好牧场,草丰水美羊肥牛壮。的确,在祁连山下,在广袤的草原中,既可以静静领略辽阔的地域和秀美的风光,也可以细细体味草原的点滴变化,这种变化在海北,让人惊喜不断。
在海北,从领导干部,到牧民群众,早已摆脱了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生态畜牧业才是草原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必然之路。在长期的探索中,海北州各族干部群众在绿色发展的路上,算生态账,算经济账,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海北,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变了。传统的放牧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给草原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畜牧业让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分群放牧、专业分工、折股量化、按股分红,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新方式已经在海北草原扎下了根,正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海北,生态环境变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科学的发展方式实现着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蜕变,人、草、畜相得益彰。随之而来的是,草原上守护生态的人多了,野生动物多了,退化的草原也开始慢慢恢复已往的生机,牛羊的品质变得更加优良,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好的生态开始释放出无限的潜能。
感受草原新变,海北州正在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张浩)
故事传真
一个牧民抱团致富的故事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青羊沟村的牧民过去一家一户散养放牧,存在着牛羊出栏率低、生产率低,草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青羊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管理饲养种公羊,分群饲养,母羊同期发情,出售非生产畜,提高出栏率,从而带动当地40多户牧民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合作社还进行调整畜群结构、以草定畜,使草畜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一个月前,记者从祁连县城出发,沿着304省道行驶了20公里左右,在阿柔草原上,一群“大羊”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旁边是一顶白色的帐篷,那是牧羊人休息的场所。
放牧的人正是青羊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吉合列,他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帐篷,他的女儿为我们端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大家席地而坐,围着吉合列聊起了合作社的故事。
“合作社现有羊8群,4573只;牛3群,503头;马18匹,草场5733公顷,总资产为498万元,2016年合作社被列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合作社。”吉合列对合作社的情况如数家珍。
“你们看到的这群是只有六个月龄的母羔羊一共是420只,是我们的后备母羊,为了科学养殖,我们实行的是公羊和母羊分开饲养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繁殖率。”吉合列喝了一口奶茶慢悠悠地说。
原来在我们眼里的“大羊”实际年龄只有六个月,记者感到不可思议。
与吉合列细聊之后,疑惑慢慢有了解答。
这家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底,运营初期,缺乏管理经验,收入不理想。后来在县农牧部门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实行高效养殖和牧民入股的发展策略。
“高效养殖就是引进良好的种畜,提高母畜比例;施加人工影响,让母畜同期发情;母羊和羔羊分开饲养,有利于母羊快速恢复体质和羔羊的成长;实行放牧加补饲的养殖方式。”祁连县祁连山藏羊种羊繁育场场长扎西塔用简单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做了解释。
“现在羔羊3个月断奶,10个月就可以配种,以前的话羔羊一般在8个月才能断奶,一岁半才能配种,这样缩短了周期,提高了生产率,6个月的羔羊能达到30多公斤,一只羔羊比传统养殖的能增收200元到350元钱,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吉合列接过话头说。
此外,他们还积极鼓励社员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牛、羊、草场等都可入股,最后给大家分红。
“去年12月的分红大会上我领到了12000多元现金,这还不算我在合作社里干活挣下的工钱!”贫困户昂青加提起去年分红的场景依然满脸笑容。
吉合列回忆道:“去年来分红的村民有合作社入股的社员,有合作社打工的放牧员、会计,也有还没有入社的其他村民,青羊沟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1人也领到了5万多元。”
“去年合作社主营业务收入260万元,我们对入社的42户154人,年终分配利润56万元,超产奖金11633元,人均收入7892元,股均收入1163.68元,发放医保补助金19344元。”吉合列翻着账本说。
仅仅停留在畜牧业发展上显然不能满足吉合列的要求,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吉合列就提出要大力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于是合作社与祁连阿柔部落游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景阳岭附近合作开发了“阿柔部落牧游驿站”。
“牧游驿站2016年6月正式开业,仅仅40多天的营业时间,就收入了7.2万元,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和贫困牧民18人,发放工资5万多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人。”吉合列说。
今后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如何走,吉合列心里很有谱:“我们将继续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努力促使旅游和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30%,同时按既定的发展任务提高种畜调运、有机羊出栏和春季休牧的工作,同时要吸收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