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草原上的“清零”蝶变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 消息来源:青海日报

   越是美丽的地方,贫困就越容易被人们忽略。河清海晏,除了壮美的风光,还有那传唱多年的动人歌谣——“在那遥远的地方”,依旧传唱在那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上。

  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却是集多民族聚居、农牧结合于一身的典型西部高原贫困县。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海晏聚焦重点领域,坚持精准发力,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举措,在昔日遥远的地方奏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合唱曲。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晏县聚焦全面实现12个贫困村、737户232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八个一批”为统揽,确定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攻坚时序,精准绘制脱贫攻坚“路线图”,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工作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全县扶贫战场上,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批批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经过几年努力,海晏县荣获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年初顺利接受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验收,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和贫困户“清零”的目标,谱写出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华彩乐章。

扭住精准,明确靶向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在这场硬仗中,海晏县将“精准”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把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七看法”识别、“两严三定一公开” 、县乡村户层层签字把关确认和动态调整,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批,从源头上打牢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注重措施精准,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实行差异化扶持,精准定向施策,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产业扶持、易地搬迁、资产收益、培训转移、教育扶持、医疗救助、生态补偿、政府兜底等方式实现脱贫措施全覆盖。

  注重项目精准,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户”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项目,主动让群众“点菜”,做到了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村到户。累计投入产业到户资金1381万元,引导贫困户以自主发展和资产收益两种模式,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入股分红、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

  注重资金使用精准,建立财政刚性投入机制,县级财政每年按不低于20%的增速安排扶贫资金。累计落实省州县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统筹实施11类扶贫项目。特别是坚持统筹“当前与今后”,由县财政先期垫付2017年、2018年到户产业扶贫资金1040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到户扶贫资金提前全覆盖。

多元驱动,多点开花

   要想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找对路子。

   围绕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海晏县立足实际,明确帮扶主体、对象及措施,扶贫成效令人振奋。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海晏县始终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主要引擎和根本出路,把握产业脱贫的痛点、难点、关键点,通过系统化规划、多产业融合、全链条开发,产业扶贫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扶贫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互利共赢模式全面形成。特别是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合理选择优势产业,竞争性确定了2个龙头企业、5个产业示范基地和60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全省首个覆盖县域、覆盖三次产业、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的无边框扶贫产业园,形成了金字塔式的“12560”产业扶贫框架,有效强化了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实现全覆盖。

   注重借力发展。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海晏县更加注重“借力”发展,紧紧抓住山东、中铝等地方企业对口援建海晏的重要机遇,认真落实中央中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精神,主动与援建方沟通对接,搭建“交流交往、结对帮扶、智力支持、产业对接、多方援助”五个平台,建立县乡(部门)结对、乡村结对、企业结对“三层”立体化、全覆盖结对关系,全面开展村集体经济扶持、产业对接、基础设施等“八大帮扶工程”,全面构筑了“1+3+8”对口帮扶扶贫新模式,对口援建帮扶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以来,共落实援建项目16项,资金3.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海晏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金融保障。金融扶贫是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针对实体经济贷款难、资金链短的实际问题,海晏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投入县级扶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建立了普惠金融产业扶持基金平台,撬动银行贷款3亿元,用于扶持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积极推行“530”信贷业务,加大政策宣传和资金管控,累计为贫困户发放“530”小额贷款3836万元,贫困户获贷率达66%。大力推行贫困村互助资金生产发展模式,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25万元,注册成立了29个互助协会,实现了村级全覆盖,建档立卡户除低保兜底户外入会率达到了100%。

走好老路,另辟新路

   “总结三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海晏县委、县政府在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全县实际,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脱贫新途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亮点纷呈。”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说。

   易地搬迁走出脱贫新路子。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坚决把住成本、质量、标准建设红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40万元,安置搬迁户194户563人。针对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着力打造村集体扶贫产业、商铺经济、劳务经济、乡村旅游等后续产业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增收渠道,持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健康扶贫开启脱贫新模式。着力创新医疗救助路径,设立建档立卡人口大病救助商业保险财政专项资金,为全县建档立卡户购买“脱贫保”,构建了医疗救助与低保、医保、五保、商业保险及社会救助相衔接的医疗扶贫救治救助体系。为了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在全州率先启动了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建,重点加强了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建设。投入资金2.12亿元启动建设了中藏医康复基地,推动康养产业发展。

   生态脱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新渠道。把保护生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命线,坚持做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围绕农牧区环境整治三年提升计划、国土绿化行动、河长制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护林员、生态管护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生态岗位,建立农牧区生态保洁机制,305名建档立卡户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并自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200名,促进建档立卡户的转移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