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洗好“四张牌”打造“四个”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 消息来源:祁连县政府

近年来,祁连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通过洗好黑色矿山转型、绿色生态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土色乡风挖掘“四张牌”,实现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了国家公园、生态畜牧、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四个”新高地。

洗好绿色生态发展牌,打造生态畜牧业新高地。依托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契机,创新草地利用模式,严格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推进放牧制度改革,探索股份合作联营,生态畜牧业成为农牧业稳定增收的关键。逐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治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提标、生活富裕的“三生共赢”的草畜联动新机制。在“春季休牧,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的天然草地全年放牧模式上实现突破,休牧草场鲜草亩产量提高32%,牧草株高提升27.6%,盖度提高10%。通过连片治理,默勒镇克什查、野牛沟乡沙龙滩草地连片治理面积达到17.5万亩,黑土滩草地植被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平均亩产鲜草由治理前的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祁连山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通过草地、牲畜入股,采取草地划区轮牧,实现了从单一结构转向三产融合,从简单利用转向生态红利共享,达玉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年平均收入超700万元,纯利润分红在150万元左右。野牛沟大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完成提质扩面,入社率达97.6%,牦牛整合规模首次超过5000头。通过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一批收“租金”分“股金”的股份合作模式效益凸显,让绿色成为祁连发展最亮底色。

洗好黑色矿山转型牌,打造国家公园新高地。祁连县以保护“三河之源”,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为立足点,以源头生态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有序开展矿业权退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内12家矿山完成恢复治理并在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完成注销公告。18处管护站规范化建设迈出实质进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5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并完成恢复治理工作。整合全民力量,充分调动一线管护员和广大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黑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会”“生态环境义务保护队”“生态管护员”为载体,全民参与义务防火队、义务巡河、义务护路的合力不断凝聚。野牛沟乡边麻村、扎麻什乡郭米村、阿柔乡日旭村“村两委+”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共管模式先行先试。

洗好红色文化传承牌,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祁连县将红色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不断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底蕴,旅游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全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红色歌舞剧“黄蕃大捷”首演成功,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热议,旅游文化名片不断“擦亮”。我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卓尔山•阿咪东索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完成省级初验。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智慧语音解说系统稳步推进。坚持“全域旅游”引领发展 ,唱响“天境祁连”旅游品牌,做足“旅游+”“+旅游”文章,助推旅游发展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旅游资源开发、农牧业生态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点开花,实现一、二、三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接待国内外游客27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40.5%,人均消费496.7元。

洗好土色乡风挖掘牌,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共建“旅游+”乡村新生活,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增长极。拉洞台、麻拉河、郭米、冰沟、白杨沟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稳步推进,带动周边社区村镇旅游经济飞速发展,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2万人,旅游从业人员占本地人口就业数量的 20%以上。峨堡镇丝路小镇、野牛沟乡牦牛小镇、阿柔乡牧游文化小镇、麻拉河飞行小镇等一批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旅游农牧场和精品民宿业态,已然立足大众游、高端游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温泉滑雪、低空飞行、藏医药健康、文化演艺等旅游新业态正在破解冬季旅游难题。阿柔逗曲、郭米则柔和阿柔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土色土香,催生了以特色民族餐饮、民俗体验、特色商品为主的牧游经济、舌尖经济、民宿经济、药浴经济、拉马经济、花海经济、民族演艺经济和特色旅游商品经济,走出了一条符合祁连实际、具有祁连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以美丽乡村带动脱贫攻坚的路子正在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