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改多亮点力推健康海北建设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8日 消息来源:

今年以来海北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高位推动综合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率先突破,狠抓落实见效,为进一步提升“五医联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经验做法。

州县均组建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综合医改领导小组,确定了由一名主管副州长(副县长)分管医保和卫生健康工作。制定印发了《海北州州级公立医院年薪制改革方案》《海北州公立医院特色专科三年能力提升计划》《海北州关于深化综合医改若干重点改革工作的意见》等10余个政策文件,健全完善了县域医共体“一主十辅”政策性文件。2020年,先后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攻坚部署会等专题会议3次,州政府主要领导致各县政府主要领导《进一步推进综合医改工作的一封信》。组织州县政府主管领导,州医改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和各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赴互助、湟源县等省内医改先进地区观摩学习改革先进经验。赴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地观摩学习中藏医药发展先进经验,以学促思,力促赶超跨越。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综合医改工作格局。建立了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医改。

国内疫情发生后,州委州政府果断决策,第一时间成立书记和州长挂帅的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全州上下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指挥部统筹协调落实、各地各部门联动互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医疗机构担当尽责的联防联控机制,依法科学有力有序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处置工作。通过从疫情应急处置到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从实施常态化防控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积极应对国内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到部署秋冬季疫情防控等阶段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切实保障了全州29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从2018年起,全州组建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4个,医共体涵盖全州所有县级二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经过近3年的努力,实现财务管理“一本帐”,绩效考核“一标准”,药械保障“一家人”,转诊服务“一张网”,业务管理“一盘棋”,人员管理“一体化”,四县医共体建设进入“实质整合阶段”,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此同时,通过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自2010年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今年取消了耗材加成,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组建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医共体机关党委(组),4个紧密型医共体和2个专科联盟成立了理事会,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将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纳入医院章程,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州二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对医疗费用增幅、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院管理费用支出占比等指标进行监测。各公立医疗机构按省上要求同步调整了50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副高级职称评审制度,29名基层医务人员取得了副高级职称。调整公立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线,全州公立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较2019年增长361.21万元,增幅26.88%。积极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自主聘用人才补助政策,四县财政给予公立医院临聘人员30-40%的工资补助。州直、门源县、刚察县二级医院落实了院领导班子成员年薪制改革,对院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实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院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双目标”考核,年薪最高达40万元/人。

各级医疗机构向患病贫困人口实行“四全免六减免四优先十覆盖”政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住院后结算”“一站式即时结算”“十项便民措施”等服务模式。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将大病救治病种扩大至35种,以县为单位,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对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和动态追踪管理。配套制订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风湿及类风湿患者健康管理规范,依托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州35种大病患者654人,全部予以救治,救治率达100%。2510人慢性病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履约率达100%以上。今年,免费为83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组织22名先心病患儿赴山东接受免费手术,实现了先心病患儿“清零”。全州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由2017年的37.65%,下降到目前的8.85%。全州2336户8799名建档立卡因病致贫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全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940元,将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医用耗材个人自付比例下调5%,血制品、吸氧费个人自付比例下调10%。将中藏医定点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全面做好门诊特殊慢性病、“两病”用药保障,门诊特殊慢性病报付比提高至70%。率先在门源县开展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医共体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诊疗行为,激发自我控费能力。扎实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州各医疗机构实施单病种2982例,医保基金结余达242.6万元。全面执行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100种我省增补的藏成药,全州基本药物种类达到785种,各级医疗机构在确保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优先合理选择使用基本药物。严格落实基本药物绩效考核机制,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分配基本药物奖补资金。全州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金额的比例分别达到52.3%、81.6%、100%。全面执行国家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我省确定的59个药品品种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采购价最高降幅98.43%,平均降幅79.46%,节约医保资金230万元,真正使药品价格“降”下来。

组建了以州藏医院为牵头医院,刚察县藏医院、祁连县藏医院以及11所藏医馆为成员单位的藏医药专科联盟。召开了海北州首届藏医药专科联盟成员大会暨藏医药学术交流论坛。建设7家“基层示范中藏医馆”,获得省级备案生产的院内藏药制剂品种有124种,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年制剂生产能力达到2吨左右。投资2.12亿建设的海北鲁青中藏医康复医院已投入运行。全州二级中藏医医院可开展中藏医药适宜技术达60余项,基层医疗机构可开展10种及以上中藏医药适宜技术。“名医名室”传帮带培作用持续发挥,一年来培养中藏医骨干医师16名。中医针灸理疗科、糖尿病科以及藏医外治科、药浴科等10个省级重点中藏医药专科建设成效明显,2020年全州四家中藏医医院年诊疗量 35.65万人次,医疗总收入6978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7%、4.6%。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74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5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实施职业病、地方病攻坚行动。2020年实现了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目标,包虫病的发病率下降至0.22%。全面落实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保持低流行水平。建立了“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工作模式。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持续17年保持甲类传染病未在海北地区发生与流行。全州4个碘缺乏病区县全部达到消除标准,2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全部达到控制标准,4个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县居民茶氟摄入量有所下降,饮茶型地氟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州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全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州县均成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设置标准化母婴室18所。16家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21家养老机构(包括幸福大院)建立了医疗协作关系,为1.5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全州干部保健水平大幅提升,州直干部职工体检费用标准提高了3倍。

全州各级公立医院对院内信息化进行升级扩建,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全面实行信息化绩效考核。医学影像、电子收费、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州9所公立医院和3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通了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及远程电子阅览室,与省内部分三甲医院以及山东省所属的375家联网医院实现远程会诊互联互通。

2020年门源县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2815万元,统一了县域内医疗机构HIS、LIS、PACS、电子病历系统和公卫系统,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基层云HIS互联互通以及县乡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诊断。州级1500万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入招标阶段,全州“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智慧医疗现雏形。

通过努力,2020年全州药占比控制在25.38%,公立医院医疗收入1.53亿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2.5%,基层服务量占比46.86%,县域内就诊率78.57%,分别较上年下降3.2%,增长4.2%、0.8%、1%、1.3%。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初步显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的阶段性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