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让群众共享“阳光医改”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1日
消息来源:
医改,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
近年来,海北州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不断补齐短板,破解难点,以药补医、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热词”,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民共享医改“红利”
今年63岁的靳光花是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的村民。2019年靳光花被确诊为乳腺癌后,先后住院救治12次, 医疗费用高达13.11万元。她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大病保险报销、民政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最终个人自付0.61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5%。另外,通过县政府购买的“脱贫保”由人保财险公司赔付救助资金10万元。使靳光花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靳光花只是享受医改红利的其中一员。近年来,医改为全州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海北州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建立了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应急救助、职工医疗互助为托底的五道医疗保障线,构建了全覆盖、兜底线、互通互联的医保体系。全州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940元,大病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95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全民参保”。 积极落实“先住院后结算”“六全免、四减免”“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惠民服务有效落实,为就医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短短几年时间,事关医疗体制改革的民生好事接连落地,这是小财政的海北主政部门对人民群众期待的顺应,更是民生“升级版”的幸福承载。
蹄疾步稳继续驶向“深水区”
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普遍共性问题凸显出来。
“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紧张,专业科室发展缓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有待拓展深化。
面对改革深水区“深水区”的“险滩暗礁”,海北州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建立起长效对口帮扶机制。
门源县是海北州的人口大县,也是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胆囊结石等慢性疾病高发区。自医改工作开展以来,门源县全力推进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和特色专科建设,打造了针灸理疗科、糖尿病科、普外科3个省级重点科室。消化内科、肛肠科、电子胃肠镜室、微生物室等8个二级学科,顺利开展腹腔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肛肠手术、药敏试验及血培养等疑难诊疗项目。依托山东援建,在门源县新建了鲁青眼科医院,成立了海北州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海北州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海北州眼科远程会诊中心。对提高海北州眼科医疗技术水平、人才培养、服务辖区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州共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省县共建专科12个。2020年,全州确定了9家公立医院20个州级特色科室建设,推广新业务新技术30多项。
大力发展远程会诊,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增长,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57%,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比达到52.41%。
服务体系更健全
家住门源县泉口镇的马永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疾病,以前,由于当地卫生院服务能力较弱,他需要经常到离家30余公里的县医院去看病住院,住院费用较高,并且来回交通费、家属陪护的花费等更是增加了负担。现在,通过医共体远程会诊、专家定期下沉、团队帮扶等等形式,泉沟台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马永祥可以放心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了。他说:“真的享受到了医疗改革的好处,在乡卫生院住院治疗,钱花得少,费用报销得多,每次看病住院的花费比到县上要少一半,还不用来回跑,并且有县医院的专家来给我看病,现在在乡卫生院看病真是很放心,真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据州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成青介绍,海北州致力于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通道,牵头医院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定期到各基层分院开展坐诊、带教、技术指导。建立了优质医学专家定期下沉基层驻点服务制度,引导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进行中长期服务,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上级医院医师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凭借山东对口帮扶优势,积极引进医疗人才,建立了“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每年从山东引进50名左右医学专家帮扶各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专家发挥专业特长,为帮扶医院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并对部分骨干医师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带教工作,使其达到在本院能够初步开展新技术的目标。当山东专家完成支医工作返回后,从被带教医师中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到山东带教专家所在医院再进行为期半年的一对一跟师学习。学员通过半年集中强化学习实践,返回海北州后即可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并转换身份成为带教导师,继续培养本院医师,完成输血与造血机制转换,实现“一对一”导师培养模式的延伸放大效应。通过鲁青两地双向互动教学,培养建立海北高层次专家队伍,有效提升全州医疗服务能力,受到各族群众欢迎。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祁连县个体经营户扎西措,这几天每天吃过晚饭后,都要到县藏医院去做康复治疗,她说:“我这段时间有点落枕,但白天店里很忙,没有时间去医院看病,前段时间县藏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提供藏医康复理疗服务,刚好解决了我的看病问题,我可以晚上去做理疗,一点也不耽误生意,真是太方便了。”在祁连县藏医院的夜间门诊,前来做康复理疗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多数都是白天工作忙没时间做理疗的患者,藏医院开设夜间门诊,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
今年,为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功能弱化问题,海北州卫生健康委组团赴其他市州学习先进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理念,明确了以促进中藏医药为抓手破解基层发展困局,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刚察县哈尔盖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县域医共体人员统筹调配,充实基层中藏医人才队伍,大力开展中藏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民族医药诊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
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调配藏医师到卫生院坐诊,配备中频治疗仪、熏蒸床、药浴桶等藏医诊疗设备,自2020年7月以来,日均门诊达100余人次,年诊疗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辐射带动西医门诊、辅助检验等科室同步发展。
调整优化全州中藏医药医疗资源,完善州、县、乡、村四级中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名医工作室”,培养德艺双馨的中藏医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州藏医药制剂中心、刚察县藏医院制剂室、海北州中藏医康复中心以及夏格尔藏药开发公司的牵引作用,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藏医药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名医、名院、名科、名药”海北品牌。
“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
近年来,海北州各级公立医院自筹资金对院内信息化进行升级扩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全面实行信息化绩效考核。医学影像、电子收费、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截至目前,海北州9所公立医院和36个乡镇卫生院已全部接入青海省人口健康服务平台。9家公立医院和3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通了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及远程电子阅览室,与省内部分三甲医院以及山东省所属的375家联网医院实现远程会诊互联互通,满足农牧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医保全额跟进,群众不断减负,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待遇提高,海北州通过实施综合医改,实现了医保、医疗、患者的多赢。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能力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进程,促进医防结合,推动“健康海北”建设,更好地为民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勇涉“深水区”, 是海北医改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