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以“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中连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7万亩,化肥施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减少90%以上。大力改善动物防疫条件,整合项目资金新建牛羊防疫注射栏304套(处),整合投资1190.56万元对7个规模化养殖场配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在5个乡镇新建农兽药包装废弃物收储点各1处,极大地促进规模养殖场清洁生产,减少废弃包装物对环境污染。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项目,建成了年产9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全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
坚持基地先行,强化示范引导。坚持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的互促思路,全力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十三五”期间,共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16处。整合增减挂和山东援建资金3970万元,在哈尔盖镇塘渠村、果洛藏秀麻村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各1处。利用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4.5万元,建设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藏羊标准化生态牧场2个,有序引导超载牲畜向规模化养殖场转移,推动生态畜牧业从注重数量型转向数量效益并重。同时,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大藏羊牦牛种畜引进串换,全县畜群良种水平达到80%。依托省州科技项目支持,全面启动了环湖型牦牛品种选育和高原型藏羊多胎养殖技术孵化试验,组建环湖型牦牛核心群30群3000头、高原型藏羊多胎藏羊120只,积极开展本地优良畜种选育,种业助推牦牛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草为业,构建循环发展。加强同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连续开展豆草混播、秸秆青(黄)贮等技术攻关,积极争取“粮改饲”项目,加大秸秆收储机具补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探索出了“农牧耦合、草畜联动”的绿色发展模式。支持壮大鲁援等本地饲草产业发展,申报实施了牦牛高效养殖中补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发牦牛养殖饲料配方4个,制定断奶犊牛和繁殖牦牛冷季补饲企业技术规程2套,鲁援生态饲料加工有限公司年均生产销售各类饲草料8000余吨,有效保障了刚察县藏羊高效养殖、牦牛“一年一胎”等科学养畜技术的推广。同时,严格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制定出台《刚察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划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巩固提升草原生态管护成效。2020年,刚察县草畜平衡区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0.4%,草群平均高度12厘米,可食鲜草达到3694.2公斤/公顷,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政策引导,提升组织化程度。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稳步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县级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基金支持农担公司开展业务,2018年至今累计为765个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及农牧民提供担保贷款1.36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全面推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同保险理赔互证互推,累计完成理赔1.1亿元,增强了农牧业生产因灾受损的兜底能力。
坚持依靠平台,形成聚集效应。持续抓好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加工(扶贫)产业园建设,及时成立了县农畜产品产业园管委会,成功申报了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资金1100万元建成孵化基地1处,出台了《刚察县农畜产品产业园孵化基地入驻企业管理办法》,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园区功能。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和合作社12家,大部分企业均办理了生产许可证。2021年,园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1.3亿元。同时,持续加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在北京举办了“藏韵刚察”区域公共品牌发布暨产品推介会和国资小新直播带货等网络直播活动,西宁新建农畜产品电子商务O2O体验馆,推进电商农产品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作为全省八个试点县之一,率先开展了藏羊牦牛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全县22.06万头只牲畜完成耳标佩戴及溯源信息采集上传,在25个农牧业经营主体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出具电子(纸质)合格证359张,带证上市农畜产品158.8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