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民族团结谱新篇——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7日 消息来源:

祁连山下,响彻同心筑梦的伟大乐章;青海湖北岸,遍开民族团结的绮丽之花——这是海北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海北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党的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民族工作的强基工程、百年工程、生命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确立“民族团结进步建州战略”,充实工作内涵,丰富工作形式,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向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转变,有力铸牢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


    2015年成功创健全国涉藏地区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示范州,2021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海北的成功实践,两次得到了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海北州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群众认可、富有地区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转型升级之路,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
(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民生工程有没有落实,看群众的笑脸!政策的阳光有没有普照,看群众的笑脸!一张张盛开在青海湖北岸、祁连山脚下的笑脸,见证着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走进海北草原深处,一股股激动人心的暖流在这里流淌:
    多年来,全州80%以上财力用于发展普惠共享的社会民生事业,城镇棚户区改造及农牧区三年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厕所革命”、人畜饮水安全提升、水源地保护、“四好农村路”等一大批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项目全面实施,国家电网实现全面覆盖、门源迈入高铁时代、祁连机场营运通航。
    一幅幅民生改善的鲜活画面映入我们的眼帘:
    “十三五”期间,海北州共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76个,累计完成投资3.83亿元,全州2万户7.49万农牧民受益。如今,全州累计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122个,实现了村庄美、生活好、环境优、共和谐的高原美丽宜居乡村。

    几年来,海北州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10092户,完成硬化道路203.16公里及人畜饮水管道、水渠2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000余盏;安装健身器材500余套;建设乡村旅游景点12处、农牧家乐150余处;26个村获得全省清洁村庄激励资金,垃圾处理率达90%……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海北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付出努力的结果。
    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建成了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海北将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着力点。如今农牧民群众早已告别了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传统游牧生活,过上了有电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上网的定居生活。民生工程为海北各民族筑起幸福生活的基石。

(二)
    民族团结就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海北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在共同发展进步中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共赢,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走进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蓝天白云下,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镂空的红砖院墙,充满了农家趣味,宽阔笔直的乡村柏油路引领着群众的幸福生活。

    2018年,白杨沟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2020年,又升级为国家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八宝镇整合乡村振兴、山东援建、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村级后续产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全面促进白杨沟村的增产增收。
    白杨沟村以“村委会+承包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全村15户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预计户均增收2100元,人均增收810元,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白杨沟村不仅是环境最美的乡村,也是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据介绍,该村先后被授予治安安全示范村、县级文明村、信用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海北州坚持把发展进步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作为推进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有机结合融合,倾力打好“五个组合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红利。
数据显示,2021年地区总值达到100.4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3735元。
(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海北州继续深化和拓展以“组建一批宣传队伍、编印一套宣传教育读本、编译一本党的经典文献的藏文译本、制作一批宣传片 、创作一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歌、编排一台文艺节目、新闻媒体开设一个民族团结主题专栏、打造一批视觉形象标识、制作一批主题宣传牌(宣传栏、文化墙)、编发一套校本读物、开展一批主题专访、购置一批学习教育书籍、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纪念碑、宣传长廊、宣传标识、大地艺术,各县每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回汉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在生产劳动中互相帮助,在风俗习惯上尊重彼此。汉族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时自觉以回族清真饭为主,而回族群众办喜事时也会宴请汉族亲朋好友……”在门源县浩门镇气象社区,回汉及多民族群众文化互融互通,处处都是民族团结和睦的幸福景象。


    每逢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社区居民都会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份关爱的心……无不饱含着民族兄弟的真挚情谊。以礼相待换来的是社区融洽、团结、有难共帮的和谐氛围。
    在竭尽全力解民忧方面,“爱心公益课堂”也是气象路社区的亮点之一。在气象路社区的气象小区,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平时只有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每天放学回家没有人辅导家庭作业,成了爷爷奶奶们的“心头病”。
2018年,气象小区在共青团门源县委、门源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利用小区一间活动室成立“爱心公益课堂”,孩子们放学后,每周一至周五到“爱心公益课堂”学习,还会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功课。

    “爱心公益课堂”设立后,爷爷奶奶们不用每天对着小孙子的课本发愁了,大家心里轻松了不少。他们见到气象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总会高兴地表示感谢:“你们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困难。”
    海北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各民族、各宗教相和相融。树立民族团结样板和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展现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融互鉴已深植海北各族群众血液中。